图: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陈季良将军故居,陈季良的侄孙陈志宏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大公报记者何德花摄
“我死后,不要让我入土,我要看着日本人被打败。等打败了日本人,你就往我的棺材里倒几杯酒,我也要好好庆贺一番。”1945年春,因江阴海战积下的腰伤复发,海军抗日名将陈季良在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区)离开了人世。陈季良的夫人遵照遗言,为其製了一口水泥棺,放在重庆山坡上。
“抗战胜利后,陈季良的水泥灵柩被运回福州,我爸爸和爷爷去接棺。当载着灵柩的军舰抵达福州马尾港时,乡亲们湧到码头,迎接这位抗日英烈魂归故里。”在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19号陈季良将军故居,这位抗日名将的侄孙陈志宏告诉大公报记者。
腰伤血流如注 坚持不下火线
指针拨回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将战火蔓延至华东地区,企图水陆并进袭取南京,迫使中国投降。8月6日,国民政府最高国防会议作出封锁长江、保卫南京决定,防御焦点就选在江阴要塞。8月12日,时任海军部常务次长兼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赴江阴主持水道封锁,并坐镇旗舰“平海”号。淞沪会战随即于翌日爆发,日本战机自8月16日起开始空袭江阴江面。
随着淞沪战事白热化,9月下旬,日军对江阴封锁线的攻势升级。从22日午前至晚上,日机大举围攻中国军舰,各舰官兵浴血奋战6小时,终于击退日机。翌日,敌机72架再空袭江阴封锁线,集中轰炸中国海军主力“平海”“宁海”两艘巡洋舰。海军官兵英勇拚杀,先后击落日机4架,但“平海”“宁海”两舰先后沉没。陈季良移驻“逸仙”号巡洋舰,挂出司令旗继续指挥。
25日上午,日机16架再次来犯,轮番轰炸正在溯江的“逸仙”舰,陈季良率领全舰官兵沉着应战,击落敌机2架;但“逸仙”号也中弹进水,舰上官兵牺牲14人,重伤6人。官兵们劝陈季良快撤,陈季良喝道:“不,我们还剩十几发炮弹,我们要和敌人拚到底!”激战中,陈季良腰部受伤,血流如注,倒在甲板上。在此危急关头,陈季良顽强地站起来,大吼一声:“中国军人最好的归属,就是与敌人战到最后一刻!”全舰官兵大受鼓舞,继续血战,直到“逸仙”号被炸沉。
“司令旗在,中国的舰队就在”
负伤后的陈季良依然不下火线,移驻“定安”号运输舰,再次升起司令旗。当有人劝告“挂司令旗暴露目标很危险”时,陈季良坚定地说:“司令旗在,中国的舰队就在,对敌人是蔑视,对自己的人是鼓舞。”
虽然陈季良所率的中国海军第一舰队主力舰在敌机狂轰滥炸之下损失殆尽,但日寇却依然未能突破江阴封锁线,中国海军至12月初始奉命放弃江阴防区,退守长江上游。尽管双方海军实力悬殊巨大,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江阴血战,还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
此后,第一舰队司令部设于万县,陈季良带伤坚持抗战工作。1945年4月14日,陈季良在当地病逝,终年62岁,获追赠海军上将军衔。
“陈季良一生正直,非常爱国,舍命抗战,获得过21枚勋章,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化身。”陈志宏希望能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将陈季良故居修缮完备,传承他的爱国精神。\大公报记者何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