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央视纪录片《中英谈判纪实》中介绍,1974年5月,毛泽东主席会见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商谈香港问题。
【大公报讯】记者王珏北京报道: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解放军威武之师南下一路解放国土,当部队打到深圳界河边,只要一声令下便可涉水渡河解放近在咫尺的香港,缘何止住了脚步?CCTV-4《国家记忆》栏目昨晚播出纪录片《中英谈判纪实》第一集《百年沧桑》,揭秘当年“暂时不动香港”背后的战略深意,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以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对香港采取了暂不收回,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政策,使香港成为新中国突破西方封锁的独特窗口,并最终以和平方式洗刷百年国耻、迎来了东方明珠的完全回归。
《中英谈判纪实》重温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历程,全片共五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向全世界宣告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解放广州,并且迅速向南推进,香港近在咫尺。当时,驻港英国军队只有一万,而解放军兵力接近四万。只要一声令下,解放军便可以涉水渡河解放香港。而在此时,第15兵团却按兵不动。纪录片介绍,解放军不开进香港,并非是临时决定的,毛泽东对香港问题早有考虑。
香港回归 交由邓小平处理
1949年1月31日至2月7日,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在此期间,毛泽东同米高扬多次会谈。在谈到关于解放战争的发展时,毛泽东说,中国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需要采取另一种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急于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相反,恐怕利用这两地的原来地位,特别是香港,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
1963年8月9日下午,在中南海毛泽东主席会见索马里总理舍马克时也谈到了香港问题。他说,这是特殊情况,我们暂时不准备动它。(因为)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们现在就控制他,对世界贸易,以及我们同世界的贸易关系都不利,“我们不动它,并不是永远不动他。英国现在安心,将来会不安心的”。
1974年5月24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他此行的目的是要与中国的高层商谈香港的问题。5月25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了首次来华访问的希思。在说到香港问题时,毛泽东主席说道:“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香港是割让的,九龙是租借的,还有二十四年,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接着,毛泽东指了指在场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这是他们的事情了。”当天晚上,邓小平在欢迎希思的宴会上发表讲话:“香港问题作为中英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将在适当时候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