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十四五”发展成就/中国人形机器人具全产业链制造力

2025-09-10 05:02: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工业和信息部9日介绍,“十四五”期间,中国人形机器人已具备全产业链制造能力。图为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期间,一人形机器人与小朋友握手。/新华社

  国务院新闻办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整个“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将达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在未来产业方面,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到国际第一梯队,人形机器人具备了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大公报记者 郭瀚林北京报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发布会上介绍,2020-2024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至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至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同时,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愈发显著,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品产量中国居世界首位。

  激光制造技术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李乐成表示,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十四五”以来,工信部支持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到全球的比重超过了50%。在新兴产业方面,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其中,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9.5倍,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光伏和风电装备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持续全球领先。

  李乐成还透露,在未来产业方面,工信部系统谋划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了63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其中,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量子优越性验证,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到国际第一梯队,人形机器人具备了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脑机接口应用从医疗领域向教育、工业等领域拓展,生物制造技术也在医药健康、日化美妆、绿色能源等行业广泛应用。

  去年新能源车整车消费超2万亿元

  “不仅我们身边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了,而且在许多国家包括一些汽车强国的大街上,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也越来越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表示,2020年到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140万辆左右增长到1300万辆左右,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5.4%提升到40.9%。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2万亿元,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辛国斌谈到,中国企业近年陆续攻克一批技术难题,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已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30%,寿命提高40%,充电速率提升3倍多。他并坦言,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高端智能车用芯片仍有短板、产业存在非理性竞争等。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