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飞虎队P-40战斗机模型。\大公报记者江鑫娴摄
香港抗战中唯一参战的外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的作品、埃德加.斯诺的红军八角帽、飞虎队飞行员穿过的制服、白求恩的《自画像》、约翰.拉贝的日记……“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通过300余件套实物和400余张照片,系统展示抗日战争中那些跨越种族与国界的人性光辉和全世界正义力量共同铸就的并肩作战的精神丰碑。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黄黎表示,今次展览提供了用“他人之眼”看中国的一个视角,很多展品和图片是首次展出。\大公报记者 江鑫娴
展览的第一件文物,是上世纪20年代末,埃德加.斯诺采访时用过的行李箱。黄黎表示,当时全民族抗战尚未启幕,这位外国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大地上一股撼动时代的新生力量─这股力量,正是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火种。他以所见所闻著就的《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第一次透过文字,真切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态度、主张、战略和敌后战场的真实情况。今次展览以这只行李箱为叙事起点,串联起文物、历史图片与珍贵档案,让观众循着真实的历史印记,探寻“红星何以照中国”的深层答案。
苏联援华档案 首次展出
很多展品和图片是首次展出。其中包括一批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提供的档案资料,详细记录了苏联在抗战初期对中国的重要援助,包括物资运输路线、参战人员及牺牲细节等。如“Z”计划资料,这是苏联为援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所采取秘密行动的代号。苏联于1937年10月开始先后秘密派遣军事顾问、援华志愿航空队和技术人员到中国援助抗战,2000多人次轮流参与飞行任务,236名飞行员在中国战场英勇牺牲。
洋记者﹕放下笔墨 与港并肩作战
记者在展厅内看到了一位曾采访过多位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外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James Bertram)的故事。他1910年生于新西兰奥克兰,曾在伦敦《泰晤士报》工作,1936年来华。全民族抗战初期,贝特兰受毛泽东的邀请访问延安。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他将周恩来托付的医疗需求报告秘密送达香港,促成保卫中国同盟的诞生。次年盛夏,他与德国医生米勒带领车队穿越日军封锁线,将12辆卡车、600箱救命药品及“移动手术室”送达西北国际和平医院。太平洋战争炮声中,他放下采访本拿起步枪,成为香港抗战中唯一参战的外国记者。香港沦陷后,被囚于战俘营长达4年之久,备受折磨。1956年应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实现重访中国的宿愿。
今次展览还向观众展示了诸多飞虎队相关展品:飞虎队P-40战斗机模型、飞行员穿过的制服、勋章等等。其中包括被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游击队员和当地群众营救的飞虎队员唐纳德.克尔与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在深圳坪山留影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