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民族团结/蒙古族姑娘架起民族间情感桥梁

2025-09-10 05:02:4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蒙港学子聆听讲解员讲述草原母亲都贵玛的感人故事,都贵玛用生命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夜,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草原被暴风雪笼罩,都贵玛骑着一匹瘦马在雪地里艰难前行,她用自己的身体和厚厚的皮袄,将一个发着高烧、气息奄奄的婴儿裹在怀里。那一年,她才19岁。怀里的孩子不是她的亲骨肉,而是她负责照料的28名上海孤儿之一。为了给这个生命垂危的孩子寻医,她冒着被冻僵和被狼群围攻的巨大风险,深夜骑马赶往几十里外的卫生所。那一刻,这个年轻的蒙古族姑娘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必须救活这个孩子。这个信念,她坚守了一生。

  那个年代草原并不富裕,都贵玛记得,当她带着28个孩子到福利院时,左邻右舍的牧民都骑着马赶来,你带五斤炒米、我送两只羊,把蒙古包挤得满满当当。那一刻,蒙古语、汉语、达斡尔语交织在一起,却没有任何隔阂。

  都贵玛的事迹,远不止于一位母亲的无私奉献,它更是一首民族团结的赞歌。她是一位蒙古族女性,她抚养的孩子们绝大多数是来自上海的汉族孤儿。在她的爱心滋养下,这些“国家的孩子”不仅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民族交融的种子。他们学会了说蒙古语,习惯了喝奶茶、吃手把肉,成为了地道的草原儿女。无论走多远,他们始终记得草原上的“额吉”。

  这种超越血缘、地域和民族的大爱,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都贵玛不仅救护了28个孩子,更在不同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情感桥梁,为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她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投身于民族团结事业,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教材。\大公报实习记者郭佳欣、林佳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