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国家的孩子”们穿过的鞋子和衣物。/大公报 实习记者李卓妍摄;右图:“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是朴实的牧民们给出的最坚定的承诺。/大公报实习记者李卓妍摄
走进“国家的孩子”主题展,没有华丽的展陈,却处处藏着让人眼眶发热的细节。900平方米的空间里,最触动我的不是文字展板,而是那些带着生活痕迹的旧物。无锡市婴幼院的收容登记簿上,记着1958年以来收容的婴幼儿数量,密密麻麻。旁边上海市育儿院的《公共户户口簿》边缘已经磨损,仿佛能看见当年工作人员反复翻阅的手。
走到“休戚与共”展区,锡林郭勒盟接运小组的票据复印件和复原的上海火车站台场景,让我停下脚步。模拟车窗里播放着孩子们在火车上的片段,有的攥着衣角,有的望着窗外,而展柜里锡林郭勒盟接运小组的票据复印件,像一把钥匙,打开了1960年的记忆。那一年的8月,16位医生、护士和保育员组成的小组专程去上海,跨越千里把孩子接回草原。
把最好东西留给孩子
在随队医生刘丽恩的日记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患儿发热38.5℃,餵药后体温下降”。简单的记录背后,是火车上医护人员日夜紧张照料孩子的辛劳与责任,更是跨越山河的守护。最让我难忘的是复原的“冻奶坨”场景,勒勒车上裹着毡子的奶坨,老乡那句“我们不是来卖奶子的,这是给孩子们的。”一下子让我明白,当年内蒙古牧民自己也遭了灾,却还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了“国家的孩子”。这些旧物不像展品,更像一个个时光胶囊,把六十年前的温暖原原本本地送到眼前。
参观展览时,很多同学都哭了,走出展厅时,依然泪流不止。我突然想起讲解员说的“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登记簿上的名字、日记本里的体温纪录、票据上的签名,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共同拼成的承诺。\大公报实习记者林佳眉、林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