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焦点追踪/杭州中小学创设AI通识课

2025-09-11 05:02: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附属学校,学生们与宇树机器狗握手。\大公报记者俞昼摄

  因地制宜,创新求变。日前,在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上,两份有关人工智能的重磅文件正式发布。从9月开始的新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逐步开展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通过分阶段课程设计与场景化实践,推动AI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具体如何落地?在以“人工智能教育”为特色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附属学校,学生们能在“AI未来馆”与原本只会出现在展会的“黑科技”产品互动学习、用学到的人工智能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副校长王大龙表示,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将更加触及到AI本质的普及,“具体探讨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它的运作原理。”\大公报记者 俞昼杭州报道

  杭州市最新发布的《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深度对接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发展定位,在保障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杭州特质”的未来人才。

  跨学科学习 与信息科技融会贯通

  根据《纲要》建议,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具体实施中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种课程实施形式,可通过主题项目周等方式开展集中性授课,也可以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与信息科技、科学等学科进行整合设计开展课程。

  宇树的机器狗、强脑的仿生手……走进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的“AI未来馆”,几位三年级的学生正饶有兴趣地跟阿尔法蛋围棋机器人对弈。“你们知道这台机器人是如何‘思考’,又如何感知你们这步棋下在哪里并作出回应么?”一旁观战的王大龙不失时机地提问道,然后声情并茂地讲起了“阿尔法狗大战柯洁”的故事。

  据了解,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在成立之初就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和支点,并开辟了包括“AI未来馆”、“新鹰无人机基地”等多个人工智能培育场所。“在杭州市教育局出台正式文件以前,我们就已将人工智能的探索教育融入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王大龙举起一本,向记者介绍,“这个绘本里的内容都是师生们一起讨论,并向AI发送指令生成的,其中所有的插图均由AI绘制完成。”

  拆解AI运作 铺路“深度求索”

  “学生原本的课表已经排得满满当当,最终通过协调才‘挤’出了5个课时。其中3个课时是从科学课、校本课和信息科技课三门正式课程中‘挤’出来的;第4个课时我们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安排学生到‘AI未来馆’进行前沿技术的体验教学;在期末的主题项目周里,我们会让学生用学习到的人工智能,去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将进行成果展示。”在王大龙看来,与此前仅仅是体验人工智能产品相比,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将更加触及到人工智能的本质的普及,“简单来讲,就是具体探讨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它的运作原理。”

  “今天上午我们班上了第一堂人工智能通识课,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了一个视频,详细地解释了什么是人工智能,还介绍了它最大的特点──交互性。”303班的周思源表示,此前他一直以为家里的智能马桶也是人工智能产品,“上课后我才知道它不是,因为它无法与我们对话,也不能进行交互。”

  据了解,今后杭州市还将积极推进“未来课堂”和“未来学校”的学校建设,加强AI教育支撑环境的建设,进一步开展教育智慧赋能的实践探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