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学子观察/机器人协同作业 提升物流效率

2025-09-12 05:02: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作为一名来自香港的学生,我有幸跟随范长江行动走进内地,探访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的金利来南沙智能物流中心。2025年7月15日落成的这座总建筑面积24200平方米的“智慧物流枢纽”,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实现物流仓储领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操作,让我对“科技如何重塑物流”的认知,从课本里的抽象概念,蜕变为触手可及的产业实景,更直观感受到大湾区融合发展背景下,内地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

  踏入物流中心的瞬间,震撼我的并非场地的庞大体量,而是科技与空间的精妙适配。项目一期投用的二楼电商库区,2965平方米的空间内精准规划14000个料箱储位,6层定制货架错落排布。每个料箱上的专属二维码如同“电子身份证”,扫码即可实现厘米级定位。相较于香港常见的传统仓库里工人奔波的景象,这里少了些许忙碌,却多了科技赋能的井然秩序。

  更引人驻足的是机器人协作体系,“流水化、自动化、不落地、少人化”的运营模式,以及“国产科技+行业需求”的深度耦合,让我真切看到内地产业链的自主创新实力,原来不依赖进口设备,同样能构建高效的自动化物流生态。而“货到人防”模式,则让我联想到香港的物流困境:寸土寸金的空间约束下,传统仓库普遍面临存储紧张、人工成本高企的难题。南沙智能物流中心的实践,或许能为香港物流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据工作人员透露,未来二期项目还将攻克装卸无人化、包装无人化技术难关。听到这里我不禁畅想:香港作为国际物流枢纽,若能与内地的自动化物流技术深度联动,将南沙的“机器人协同作业”“多系统智能调度”模式融入香港港口物流体系,或许能进一步激活大湾区物流的整体效能,让“一小时生活圈”不仅实现人流畅通,更能达成物流的极速流转。\大公报实习记者许蔚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