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中方近日宣布,将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央媒公众号“玉渊谭天”12日发表文章指出,在黄岩岛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的又一行动。这标志着,中国在南海的管理进入新阶段。
文章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未来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相关机构可以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核心区禁止任何人进入,如果因科研需求,确实必须进入核心区,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中方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消息公布后,菲方跳出来称,对中方的行动表示“强烈抗议”。菲方的跳脚恰恰说明,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需要放在更广阔的南海治理脉络中去看待。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施余兵表示,中方此前在黄岩岛的行动,主要是人民解放军战备警巡以及海警的执法巡查,近几年,我们聚焦生态保护,逐项叠加,多主体并行。
管理逐步走向精细化的体现
去年7月,生态环境部发布《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同年11月,中国又公布黄岩岛领海基线,对黄岩岛主权明确宣示;今年9月,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多类主体参与黄岩岛事务,是中国在南海的管理逐步走向精细化的体现。中方在南海管理上层层推进,从主权宣示到执法常态,再到生态治理,一步步夯实管辖基础,避免了外部势力期待的直接冲突。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军、海警等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对南海主权与利益的守护。当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不仅仅是一个生态保护的动作,它更是一个信号:中国的南海治理,正从应对“挑衅”,转向长远“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