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牧民们将传统蒙古包改造为特色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大公报实习记者张一博摄
站在乌兰哈达火山脚下,目睹黑色熔岩与金黄草原交织的壮丽画卷,让人深刻感受到旅游业对边疆居民生活的重塑力量。火山的火爆彻底改写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轨迹,牧民们将传统蒙古包改造为特色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体验挤奶、骑马、非遗刺绣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感受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民宿+民俗体验”的旅游模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经历,也为当地牧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多元经营 半年旅游收入逾7亿
在旅游发展的带动下,牧民从传统放牧转向多元经营,形成“火山经济生态圈”。2025年1至6月,察右后旗旅游收入达7.7亿元(人民币,下同),乌兰哈达火山景区直接贡献1.26亿元,带动3000多户农牧民户均增收4.5万元,部分民宿经营者旺季月收入超10万元。
当地牛明村有65家民宿,旺季时入住率超80%,户均年增收2至5万元。牧民图木色带领乡亲开展宇航服租赁,11家牧民年均增收10万元。政府投资5.5亿元建设的南北游客中心、生态栈道等设施,不仅提升游客体验,更让村民在家门口获得就业机会。景区周边摊位年流水达30万元,纯利润超15万元,奶酪小镇投产后预计年产值25亿元,直接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
火山效应催生产业升级。火山土壤富钾特性使马铃薯淀粉含量提升20%,带动2万农户形成“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电商平台助力火山文创、牛羊肉销售,合作社销售额增长30至50%。年轻人返乡创业团队通过改造民宿、培训牧民,带动近500户增收,牵马服务的牧民单季收入达4至6万元。
站在火山之巅,记者深刻感受到,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从传统游牧到文旅融合,乌兰哈达火山的“火”不仅点燃了草原经济,更让牧民在保护生态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奶酪飘香与火山奇观共生,当牧民的笑容绽放在游客的镜头里,大家看到的不仅是经济数据的跃升,更是边疆居民生活方式的华丽转身。\大公报实习记者黄慧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