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近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按下“加速键”,有望发展成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图为2月20日,在广西兴业县一家企业,工人分装生产好的预制菜。\新华社
日前,知名内地企业家罗永浩吐槽内地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菜品“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呼吁强制餐馆注明预制菜使用情况。13日晚,罗永浩微博最新发文称:“好吧,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14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某个行业群内的表态截图流出。贾国龙表示:“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内地媒体红星新闻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截图属实。至此,“预制菜之争”似乎将走向尾声。
然而,关于餐饮行业预制菜的讨论仍在发酵。人民网研究院近日发表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指出,预制菜产业有望发展成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各地众多餐饮企业通过研发预制菜产品、推出预制菜行业供应链解决方案等形式抢占新赛道。其中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河南、四川、重庆等是具有预制菜规模化产业园区的代表省份。有学者表示,内地企业可借香港内联外通优势,布局出海,推动预制菜标准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大公报记者 任芳颉报道
近几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按下“加速键”,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2026年将达10720亿,预制菜产业有望发展成下一个万亿级市场。报告指出,但预制菜口碑褒贬不一,行业面临一系列难题,如相关标准规范和监管缺失、侵犯消费者权益、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育、企业“出海”“闯关”和国际市场布局等。《中国食品报》2022年发文《预制菜 下一个万亿元级产业》指出,“万亿风口”下各类企业一哄而上,带来同质化问题,导致部分企业陷入恶性竞争,通过降低质量换取利益,食品安全也就无从保障,甚至破坏整个行业的口碑。
建立加工流程和参数标准
对此,报告提出一系列建议。在立法层面,倡议建立健全一套系统性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标准化体系,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可加快制定预制菜国家标准,明确市场准入门槛、原料标准、加工技术规程、包装标识、产品质量标准及相关的生产经营卫生规范等,形成标准化的加工流程和工艺参数,从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预制菜产业所涉及的产业链上中下游,都应完善相应的生产标准。比如产业链上游应制定适合预制菜加工的食材标准、种养技术规范,注重农产品的食用质量、营养品质等内在要求,产业链中游要明确预制菜原料采收、保鲜和初加工技术规程和方法标准,产业链下游则需完善预制菜细分品类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质量评价及检测方法等。
在商业层面,报告认为,预制菜相关企业应把好标准与检测双关,解决食品安全和口味等消费者需求痛点外,还应重视品牌和声誉管理,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加强公共沟通,保障消费者权益,以诚信经营赢得客户。如企业必须当好防范食安风险的第一把关人,严格把控产品的生产、加工、存储等,提高消费者信任度。此外,可从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产品创新、营养搭配、种类丰富等多维度加强投入,提升消费群体满意度。
借港出海 打造国际品牌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表示,随着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升级,预制菜已成新的消费潮流,为家庭节省了烹饪时间、降低了食材成本的同时,也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与就业机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香港市场人口密度高、生活节奏快、居住空间小,对预制菜需求庞大,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运营、产品研发及品牌打造经验,可与内地企业共享,助力其提升市场竞争力。
胡冰川还提到,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在预制菜企业“出海”过程中,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供国际市场信息、贸易规则解读及海外市场渠道拓展等服务,助力内地预制菜企业更好地布局国际市场,推动预制菜产业向标准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