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有业界人士称,“罗永浩吐槽西贝”凸显预制菜从工厂到餐桌的系统性短板。图为厨师在西贝门店的厨房工作。
“罗永浩吐槽西贝事件也给预制菜行业提了一个醒,暴露了预制菜行业从生产到终端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山东食安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济南预制菜行业协会副会长杨立斌最近一直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在她看来,此次事件也反映出了预制菜在餐厅门店环节中的加工标准和服务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西式快餐成熟的标准化体系相比,中餐标准化一直是行业致力突破的难点。
杨立斌表示,“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杨立斌说,预制菜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一种变革,也解决了中式餐饮连锁标准化的痛点,确保了连锁餐厅在不同门店,提供口味稳定、品质统一的菜肴。
大厨在预制菜企业被前置化,与食品工程师相融合,菜品的配方、口味、火候都由大厨在工厂实现标准化工艺,再进行集中标准化生产。而且,预制菜加工模式和标准还一直在不断的调整、提升。“为什么在工厂测试美味的预制菜肴,到了终端会出现一定比例的味觉偏差?”杨立斌说,这是行业中经常探讨到的一个问题。究其根源,除了生产环节,供应链运输过程的温控管理和终端门店的标准化加工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杨立斌讲了她的一次亲身经历,此前,她曾跟随300箱鸭子半成品从四川运往上海。鸭子产品从工厂急速冷冻到-18℃冷冻出厂,这一路中转武汉,经历周转、拼装、五次装卸,失温、复冻、再失温、再复冻。“虽然是冷链运输,但中间反复失温,这也让预制菜的风味和口感大打折扣。”杨立斌说,物流运输和终端门店的操作规范不统一也进一步加剧了品质的不稳定性,最终影响到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在杨立斌看来,预制菜行业发展还必须突破两大瓶颈:一是建立严格的温控管理体系,确保运输过程中温度稳定;二是制定终端门店标准化加工作业流程,确保出品质量稳定。只有打通从工厂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预制菜的市场潜力,推动中餐标准化进程迈向新台阶。\大公报记者丁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