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琅琊台刻石残块。
秦代的石刻文字资料从东周时期一直到秦帝国统一时期都有发现,但数量十分有限。其中,秦始皇帝刻石是群臣为歌颂其功德、昭示万代而所刻之石,是秦小篆的典型代表。据《史记》记载,自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共有七次出巡,分别在山东峄山、泰山、芝罘、东观、琅琊台,河北碣石,浙江会稽立下七大刻石。
七大刻石传为丞相李斯撰文并书丹。分别称“峄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芝罘刻石”(公元前218年)、“东观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和“会稽刻石”(公元前210年)。
秦刻石多仅存摹本和翻刻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此前撰文称,这些刻石原物几乎都已毁坏湮灭,仅存传世摹本和翻刻本。现存于世的,只有山东岱庙的泰山刻石残块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琅琊台刻石残块,均残断严重,文字漫漶。
此外,秦二世皇帝刻石,是秦二世皇帝巡游之时,以诏书形式加刻在秦始皇帝泰山刻石、秦始皇帝琅琊台刻石、秦始皇帝东观刻石、秦始皇帝碣石刻石、秦始皇帝会稽刻石的下部和秦始皇帝峄山刻石背面。相传亦是李斯的手笔,是秦小篆晚期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