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江桥血战 打响“九一八”后抗日第一枪

2025-09-19 05:02: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江桥抗战被视为“九一八”后抗日第一枪。图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的江桥抗战纪念馆。

  1931年11月25日,《大公报》报道,江桥抗战被俘之日军佩服“中国人真利害”。此报道中的江桥抗战正是1931年11月4日发生在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的哈尔戈江桥(即嫩江桥),时任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带领黑龙江省防军阻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此役《大公报》刊发《马将军虽败犹荣 孤军苦战杀声震天》等大量报道。

  这次武装抵抗,推动了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的斗争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如今大公报记者重访抗战现场,重温这鼓舞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热忱的“九一八”后抗日第一枪。\大公报记者 王欣欣、于海江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如入无人之境。九天的时间,辽宁、吉林遍插膏药旗,东三省只剩黑龙江尚未沦陷。日本随即将矛头对准了当时的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

  三道防线部署 连番击退来袭

  在位于江桥蒙古族镇的江桥抗战纪念馆中,一处陈设复原了当年横跨嫩江的嫩江桥的样貌。江桥蒙古族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姜崇凤告诉大公报记者,嫩江是守护齐齐哈尔的天堑。日军要进犯黑龙江,必须要跨过尚未完全结冰的嫩江,这座不到800米的木桥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核心,江桥阻击战一触即发。

  姜崇凤介绍,面对多方压力,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10月20日在齐齐哈尔宣布就职后,即毅然通电全国:“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除之,以属守土有责。”

  为了防止敌军通过大桥,驻军烧毁嫩江桥桥面并毁坏5座桥梁中的3座。马占山两次视察前沿阵地,在大兴站及大兴站以北,三间房、大新屯、蘑菇溪布下三道防线,并制定了作战方针。

  1931年11月4日清晨,在飞机的掩护下,1300多名日军以修桥为名,进攻江桥中国军队驻地大兴站,遭马占山部击退。下午日军又集结4000余人再次发动进攻并一度突入江桥左翼阵地。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日军不敌撤向江岸又遭到预伏守军截击,日援军也遭守军骑兵夹击被迫退回。

  抗日战争中首次击落日本飞机

  姜崇凤向大公报记者讲述,江桥抗战是日军侵华战争中第一次立体作战。11月4日到6日,日伪军合计出动了16000余人,他们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坦克掩护,手有钢枪,补给充足,妄图一举拿下江桥。就是在这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恶战中,官兵用他们手中落后的步枪打下了日军的一架飞机。“日机俯冲的时候,马占山官兵一起朝飞机开枪,一架飞机中了26弹被击落。这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击落的第一架日本战机。”

  令人痛心的是,1931年11月19日,黑龙江省防军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齐齐哈尔沦陷。

  姜崇凤介绍,江桥抗战日军损失兵力1000余人,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受到的首次重挫。齐齐哈尔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张港对大公报记者说,“江桥抗战是东北民众自发抵抗的第一战,它向世界宣告,中国人绝不会屈服于侵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