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参加座谈会的嘉宾在香港大公文滙传媒集团报史馆合影留念。\香港大文集团全媒体记者华安摄
今年是台湾光复80周年。80年前,台湾脱离日本殖民统治,重回祖国怀抱,这是中华民族团结抵抗帝国侵略的共同成果。台海两岸抗日反暴的历史,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记忆,这场共禦外敌、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值得全体中华儿女铭记。
9月18日,由惠明慈善基金主办的“抗战历史与民族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座谈会”在香港召开,两岸专家学者与香港、日本嘉宾围绕台湾同胞参与抗日战争、台湾抗战史上重大事件、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像在记录传播与历史反思教育进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等议题展开讨论。\大公报记者 陈旻
晚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教育家王同俞先生的后人王岳忠先生,在9月17日的“鉴往知来.复兴中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八十周年史料展”开展仪式上,现场观看了首次在香港展映的37分钟版马吉影像。他感慨地说,“南京大屠杀的纪录影片,让人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咬牙切齿,为同胞遭受的苦难啜泣不已。这些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证据,更是民族情感的触媒。”真实的照片与影片,是历史最有力的见证者。它们让中华儿女对抗日战争建立起正确的史观,更深深烙印下民族的情感与尊严。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这段沉重的历史再次提醒我们,胜利的背后是无数血泪交织的牺牲与坚韧。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三千五百多万军民的伤亡换来的,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条条生命的消逝,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是整个民族用血肉筑起的长城。
侵略者压迫 激起中华民族反抗精神
“历史早已证明,战争的胜负不完全取决于军事力量,更取决于道义立场。”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表示,道义的丧失昭示侵略战争必然走向失败。日本军国主义越是依赖暴力,越激发被压迫民族的反抗精神。侵略者在南京实施的恐怖战术非但没有摧垮中国人的抵抗意志,反而催生了全中国人民抗战的“最强动员令”。
王岳忠在座谈会上讲述了女儿的经历。“我女儿自幼在台湾成长,除了在小学前曾短暂随我们到大陆探亲外,几乎没有与大陆有太多接触。”他说,女儿在大学的暑假,报名参加了大陆东北的交流参访团,前往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参观。当她看到真实记录下日军七三一部队暴行的照片时,竟忍不住痛哭流涕。这样的情绪反应让博物馆的导览人员十分惊讶,没想到一位来自台湾的小女生会对同胞的遭遇有如此深刻的感同身受。那一刻,她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民族苦难不容被淡化或扭曲
“以血肉筑长城”不只是歌词和口号,更是抗战期间千千万万军民真实的写照。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种种罪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生化实验、无差别轰炸、屠村行动……这些苦难不应被遗忘,更不容被淡化或扭曲。王岳忠说,正视并不忘日本军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苦难,并非鼓励仇日,而是要求当年的侵略者、继承者必须诚实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与认错,并确保类似的惨剧永不再发生。
“在女儿的旅行规划中,绝不可能出现靖国神社这样的地点。这是民族感情自然引导她做出的判断。只要有人试图扭曲或掩盖日本侵华的罪行,我相信她也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王岳忠说,“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缅怀先烈,更要思考如何将这段历史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不只是记得,而是真正理解、感受、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嘉宾有: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创会会长邵子平,前日本每日放送时政记者加登英成,台湾台中中兴大学物理系专任教师林立,香港惠明慈善基金理事钟迪康,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连红,知名历史学者、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资深历史学者、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研究员刘燕军,台湾新国际经贸文化社社长、海潮智库执行长林深靖,台湾电影文化资产保存协会常务理事吴永毅,台湾知名文化学者、中国文化大学大众传播学系教授杨祖珺,台湾IT专家、晚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教育家王同俞先生后人王岳忠,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喆闳人文工作室创办人暨执行长杨善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