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学者观点

2025-09-19 05:02: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民间影像档案改写历史

  台湾电影文化资产保存协会常务理事

  吴永毅:

  •马吉牧师以业余身份,用家用摄影机拍下了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动态影像证据,并由旅居美国的台湾法学者邵子平在半个世纪后,发掘出消失的原件。整个过程彰显出业余电影和民间影像档案特殊而被忽略的价值。美国传教士携胶卷到上海冲洗,再带到美国交给《生活》杂志,并自组小型放映会,在美国宣传日本暴行,希望美国国会和政府重视。这同样印证了业余民间影像从拍摄到放映,都可能产生社会作用。

  马吉影像在西方首次公开南京大屠杀真相

  资深历史学者、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研究员

  刘燕军:

  •1938年1月下旬,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的乔治.费奇第一次离开南京,随身携带马吉影像,在上海编辑、加印,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参与编辑。胶片中的一些内容刊登在1938年5月16日出版的《生活》杂志上,标题是《这些暴行导致日本鬼子战败》。标题说明这样写道:“下面10张照片惨不忍睹,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目前在战争中屡遭战败的原因。这些照片摄于1937年12月13日日本人占领南京之后。摄影者是一名美国传教士,其姓名恕不能披露于此,他小心翼翼地避开日本人的眼目,用一台16毫米的家用摄影机拍下了这些惨痛景象。”

  纪实著作承载“历史的重量”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喆闳人文工作室创办人暨执行长

  杨善尧:

  •作为历史纪实专著《从南京到纽约 追寻马吉影像》的出版方,喆闳人文工作室创办人杨善尧表示,“这本书在台湾出版后,获得非常大的反响。”书的内容很沉重,但这是“历史的重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