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深圳优必选科技展厅内,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演示搬运物品。\新华社
【大公报讯】记者刘凝哲北京报道:国务院新闻办18日举行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成就。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十四五”这五年来,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谈及区域科技创新问题,科技部副部长林新表示,“十四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区域统筹、央地协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形成全国一盘棋。重点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创中心,布局建设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鼓励各地立足自身禀赋、锻造科技长板,初步形成高地引领、梯次联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格局。
“北京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比超过16%;上海产业创新实力快速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突破1.8万亿元人民币;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林新说。
推动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博士后研究员郭寒冰向《大公报》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大湾区创科的赋能核心,在于构建了“国际资本+内地创新”的无缝衔接生态。这种赋能并非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与市场优势,破解了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发展瓶颈。香港可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重专利”的特点,推动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协助其仅凭技术成果就实现跨境融资,融资成本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