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就下阶段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作出战略指引。这是双方时隔3个多月再度交流。
变化背后有何意味?
对比前次通话,此次通话有几处变化引人注目,包括中方通报中通话无“应约”二字前缀、双方均对通话作出积极评价、通话时长有所加长。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表示,这次通话仍由美方主动发起,但中方照顾到美方对相关表述的敏感性,故未用“应约”二字,再结合这次通话时间长、基调积极等特点,说明双方都有意愿进一步稳定两国关系。
释放哪些重要信号?
•中美关系层面,标志着自特朗普1月上台以来两国关系经过“不打不相识”“打打谈谈”两个阶段后,正在进入“建立相互理解”的第三阶段。
•务实合作层面,此次通话确认了马德里会谈成果,为后续经贸谈判定调。
•元首外交层面,围绕两国领导人会晤、互访,中美接下来预计将达成一系列积极成果。外界认为,此次通话为中美元首会晤奠定基础。
•两国交流层面,此次通话将进一步促进双方在外交、安全、执法等领域开展互动。
通话内容有何亮点?
首先,两国领导人就九三阅兵话题进行互动。
吴心伯说,中国领导人特意提及中美在二战中的合作以及邀请飞虎队成员遗属观看九三阅兵,意在回应此前特朗普抱怨中国阅兵式未体现美国对二战的贡献,同时也是在今年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强调中美昔日并肩作战的友谊对当下中美关系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其次,双方直面问题,体现交流“坦诚深入”。
下阶段关系如何走?
在吴心伯看来,应该在“大趋势与小周期”的框架下辩证看待中美关系:
一方面,面对中国崛起,为了维护自身优势地位和霸权地位,美国仍会以竞争为名不断对华遏制、打压,这是大趋势。
另一方面,在美方遏华压华的长期趋势下,中美关系仍会阶段性出现缓和、改善的小周期。
资料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