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纳税“十强”名单可以看出,当中既有腾讯、华为等民营科技巨头,也有华润、招商等央企,还有深投控这样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这种“民企+央企+国企”的多元主体格局,对深圳的资源配置效率、创新生态构建也产生独特的作用。
“央企和国企主要在大型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研平台、公共服务等领域提供支撑,民企则在高科技、新兴制造等领域快速突破,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中试孵化再到市场化应用的闭环式创新链条。”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分析,未来,要进一步推动数据、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国有与民营企业间自由流动,打破行政壁垒与所有制歧视,鼓励民企与央企、国企在项目层面开展股权合作,推动“资本+技术+市场”的深度融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
深圳纳税“十强”企业多集中在数字经济、高端制造领域,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余凌曲建议,未来政策导向更应聚焦“市场失灵”,而非“扭曲市场”,比如,新能源产业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对环境带来正面影响。他认为,未来产业政策一方面应更加突出公共属性,政策重心从“择赢家”转向“建赛道”,比如可以重点支持突破行业通用底层技术的企业,另一方面应更加突出“全链条”,特别是对消费领域进行激励,让消费者选择优秀产品、优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