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态破坏风险”质疑,主办方称,使用的烟花彩色粉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排放符合环保标准,此外还制定了预防、监测和恢复的全链条方案,包括转移牲畜、引导小型动物离开以及清洁等措施。
对此,著名环保人士、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由于地广人稀,后续未开展对土壤、地下水和动植物详细观测的话,可能难以得出“生态未受破坏”的结论。主办方提到的这些措施可行性存疑。高原地区的降解规律与沿海、平原不同,且青藏高原生态脆弱,表土瘠薄,植被生长缓慢,破坏后修复困难,主办方提到吸引动物迁移的措施,到底有多少效果,也需要更多信息披露。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植物学博士顾垒表示,这场烟花秀是一种极具侵入性的行为,烟花产生的粉尘、颜料几乎不可能被移走。青藏高原上低温少雨的环境会降低生物活性,从而降低分解速度,外来物质可能过了几年还存在,加重生态负担。植物学家顾有容表示,当地土壤结构不稳定,地表仅覆盖10厘米左右的草毡层,由密集交织的草根与有机质构成,起固碳、保水和防止风蚀的作用。草毡层下方是几乎不含微生物的贫瘠母质层,一旦被破坏,植被恢复需数十年至百年,并且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可能导致草甸土层松动,引发小规模滑坡或泥石流。
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师杨旭介绍,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可能直接破坏植物根系,导致无法结籽,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大公报记者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