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2日,人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他表示,在深化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稳步推进,并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图为5月20日,嘉宾在香港交易所出席宁德时代上市仪式。\新华社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举行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系列亮眼成绩,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稳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深化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潘功胜表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稳步推进,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关于市场关注的“十五五”及下一步金融改革内容,潘功胜表示,将在中央统一部署后与大家进一步沟通。\大公报记者 李畅北京报道
潘功胜介绍,中国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基本建成多渠道、广覆盖、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移动支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中国特色现代币策框架初步形成
“十四五”时期,人民银行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潘功胜具体介绍说,在目标体系方面,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明确央行政策利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在执行机制方面,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创设实施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投向。探索丰富金融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拓展货币政策作用空间。
在传导机制方面,强化利率政策的传导与监督,注重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之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政策沟通机制,不断提高货币政策透明性。“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金融总量的合理增长、融资成本的稳步下降、信贷结构的不断优化,维护了币值稳定。”他说。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A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2.8个百分点。中长期资金的持续流入成为市场稳定的重要支撑。过去五年,“引长钱、促长投”的改革效果加快显现。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
“惠港五条”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此外,吴清表示,“十四五”期间全面取消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沪深港通、沪伦通、基金互认等互联互通机制,建立完善境外上市备案制度,出台“惠港五条”,大力支持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可以说,中国资本市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人币跨境贸易使用占比增至近30%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介绍,“十四五”以来,外汇市场交易理性有序,稳健性增强,人民币汇率上下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使用占比由16%上升到近30%,反映外汇市场韧性进一步增强。他亦提到,支持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外汇创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