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老兵故事/首批仪仗兵 向世界展现新中国气度

2025-09-23 05:03: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首批仪仗兵苏善峰讲述参加国家迎宾任务的故事。\大公报记者胡卧龙摄

  【大公报讯】记者胡卧龙、丁春丽、实习记者张迪临沂报道:90岁的苏善峰坐姿如标尺般笔挺,腰杆挺得比许多年轻人还直,军人的风骨早已刻进了骨子里。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仪仗兵,1951至1957年间,苏善峰站在阅兵式的队列里,见证了新中国仪仗队的起步与发展。

  苏善峰,山东临沂沂南人,出生于1935年11月23日,1951年参军入伍。苏善峰告诉记者,那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入伍后一年只有一套衬衣、一套军装、一件棉衣,生活十分艰苦。同年国庆阅兵,他第一次以标兵身份站在天安门前。阅兵前要提前两个月集训,从最初坚持五分钟都吃力,到后来纹丝不动五个多小时,汗水浸透军装是家常便饭,却没有一个人喊苦。苏善峰说,120名标兵在广场上连续站立五个半小时,一直保持庄重、威严、挺拔的姿态,直到阅兵结束。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正式组建,苏善峰经过考核成为首批仪仗队员,他站在第二排第二列。

  “一分钟走120步 差一步都不行 ”

  “一分钟走120步,差一步都不行,练习的就是规范。”回忆起对仪仗步伐的精准要求,苏善峰的语气里仍带着当年的严谨。方队行进时,每个人的步频必须分毫不差,才能走出最整齐的中国姿态。

  除了大阅兵,苏善峰跟着仪仗队经常出现在迎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以及纪念、庆典等重大国事活动。彼时,他和战友用最挺拔的身姿、最整齐的步伐,向世界展现着一个新生中国的尊严与气度。

  如今,苏善峰虽已鲐背之年,但仍保持着对国家大事的高度关注。电视里播放三军仪仗队的画面、天安门升旗仪式时,他总会看得格外认真。那些场景里,藏着他年轻时的身影。苏善峰现在每天坚持看中国新闻、国际新闻和国防军事频道,家国大事始终装在心里。这份对军队的热爱,也传递给了下一代,他的孙子接过接力棒,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

  对今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阅兵,苏善峰满脸自豪:“国家发展这么快,阅兵就是要展示力量、亮出先进武器,让世界看看,中国强大了。”

  “现在一切都好起来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经历过积贫积弱的年代,苏善峰更明白如今的强大有多珍贵。面对年轻人,他总会叮嘱:“落后就要捱打,要好好学习,研究出先进技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