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月26日,“世界遗产在北京”国际交流对话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实习记者王美晴摄
【大公报讯】记者张宝峰、实习记者王美晴北京报道:9月26日,“世界遗产在北京”国际交流对话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对外经贸大学的百馀名中外大学生与海内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世界遗产保护的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推动国际合作,促进文明互鉴。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和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之际,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市文物局和黄廷方慈善基金共同举办“世界遗产在北京”国际交流对话暨国际青年北京世界遗产体验之旅,邀请百馀名海外大学生来到北京,与40名中国大学生一道感受北京深厚的文化遗产底蕴,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更多路径。
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京促会)会长崔述强指出,北京拥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8处世界文化遗产,是目前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更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存。京促会将继续加强同各方面的联系,共同策划、定期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拓展民间外交新领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力量。
黄廷方慈善基金董事、信和集团主席黄永光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北京这些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了传统如何与现代交融,如何体现礼仪之道,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他续指,这些世界遗产所蕴含的理念,在时代发展中始终具有生命力,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包容并蓄的精神欢迎着每一位到来者,也汇聚着不同领域的发展力量,为大家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
逾百中外学生参访世遗地
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以“文化交流视野下的北京城”为主题分享了历史古蹟中的中华文明特质。他认为,北京中轴线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脉络,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多元文化交融。例如中轴线上的建筑既保留传统祭祀功能,又吸纳了外来文化,这种和谐共存正是北京成为文明交流平台的关键。当前的数字技术有助于更科学地记录和保护这些遗产,让历史与现代在数字时代持续对话。
启动仪式上,还以“世界遗产的国际传播”与“如何教育英才 传承文化”为主题进行了专题对话。9月26日至28日,百馀名中外学生将走进故宫、长城、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地,并探访798、三里屯、清华大学,体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北京的现代化发展成就和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