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 广东九连冠

2025-09-28 05:02: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广东成功实现区域创新能力全国“九连冠”。图为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新华社

  9月27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下称《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广东再次夺得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成功实现“九连冠”。

  《评价报告》结果显示,在创新能力指标5个维度中,广东在企业创新方面表现最好,其中设计能力综合指标及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均居第1位。有业界人士认为,广东与港澳间形成了非常好的产业经济结构,大湾区已成为产业的集聚区,利好香港创科项目研发生产。\大公报记者 帅诚报道

  根据该《评价报告》,创新能力指标5个维度中,广东在各方面的表现均较为突出,其中,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排名连续两年排第1位,与综合值排名持平。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排名与上年持平,分别排第2位和第4位。

  粤研发经费5100亿元 领跑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在企业创新方面表现最好,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排第2位,设计能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新产品销售收入综合指标排第3位。从公布的具体指标比较不难看出,广东在企业创新方面有以下几个优势基础指标:每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有效发明专利数排名与上年持平,排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名研发人员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排名与上年持平,排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排名较上年下降1位,排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外部支出排名与上年持平,排第5位。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已达5100亿元人民币,继续领跑全国,也为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除此之外,放眼粤港澳大湾区,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26家、港澳19家)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莞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深圳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大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都成为广东科研的源动力。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副理事长肖国伟表示,在27日举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上涌现出一大批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项目,恰恰说明广东与港澳间形成了非常好的产业经济结构,“大湾区不仅仅是城市群,更是产业的集聚区。无论从人才密集度、产业集聚度还是经济结构的角度看,都体现出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十分优越。”

  湾区巨大市场 助港科研转化

  另外,他认为大湾区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展示、应用的空间,由此推动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持续迭代和增长。

  全国青联常委、香港青年科学家协会执行主席高博则指出,受到广东产业链及市场的吸引,不少脱胎于香港高校及产业园区的科创项目近年也纷纷在广东设立研发中心、生产线,又进一步促进了大湾区科研创新的发展,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贡献了一分力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