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消费新貌/银发族Z世代 带火“观鸟经济”

2025-09-28 05:02: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打鸟”热促使国内摄影摄像器材消费热度持续攀升。图为“打鸟”爱好者在观鸟点集中拍摄。右图:银发“打鸟”一族们动辄投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拚器材。图为众多“打鸟”爱好者追拍热门对象之一的黑脸琵鹭。

  每年春季,世界濒危鸟类黑脸琵鹭都会从南方的越冬地迁徙到辽宁省庄河市繁殖觅食。晨光熹微,“打鸟”(摄影圈内对鸟类拍摄的俗称,又称“打雀”)爱好者们早已齐聚于此,一支支价格不菲的“长枪短炮”蓄势待发。

  一段时间来,国内摄影摄像器材消费热度持续攀升。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仅在今年6月份,相关品类成交额就同比增长超80%,其中“打鸟”器材最为热销。从银发族到Z世代,“打鸟”俨然从兴趣爱好演变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催生出覆盖器材零售、摄影旅拍、专业“鸟导”等诸多环节的“观鸟经济圈”。\大公报记者 宋伟

  在被誉为“候鸟天堂”的辽东半岛最南端,64岁的刘立才是当地“打鸟”圈里的元老级人物。从1994年接触摄影,到2008年开始专注观鸟拍鸟,刘立才用近20年时间积累下了丰富的“打鸟”经验。

  “像我常用300mm f2.8和500mm f4.0两支定焦镜头,机身用的是佳能1DXⅡ单反,算上云台、三脚架等等配件,前前后后总共花了近20万元(人民币,下同)。据我所知,有些影友还配备了专业观鸟镜、辅助的遥控设备,用在‘打鸟’上的花费就更多了。”刘立才向大公报记者分析,当前“打鸟”器材的核心趋势是轻便、对焦快、跟焦强、连拍速度高,微单(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又称“无反”)替换单反(单镜反光相机)是大势所趋。“其实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我也在考虑器材的升级换代。”

  技术迭代降门槛 吸引挥金换微单

  像刘立才一样,准备换新“打鸟”装备的摄影爱好者并非个例。大连颢瀚数码影视器材总经理李金泽向大公报记者表示,在“打鸟”爱好者中,用单反的多为中老年群体,他们如今也在考虑更换微单。“而在镜头方面,预算不高的爱好者一般会买副厂的可变光圈变焦镜头,价格多在一万元左右;而有充足预算的爱好者,大多会选择600mm、800mm甚至1200mm的原厂定焦镜头,这些镜头往往一支就要10万元,但因为画质特别出彩,也吸引了不少发烧友购买。”

  在机身挑选上,当下年轻一代钟爱微单,不少“打鸟”爱好者会选择诸如索尼A9Ⅲ这类的高端旗舰机型,通过每秒30张高速连拍确保抓住飞鸟精彩瞬间。“现在的微单跟焦功能很强,甚至还加入了智能AI对焦,只要鸟类出现在取景框中,不论大小,相机都会自动对焦跟焦鸟眼,大大提高了出片率。”李金泽坦言,随着摄影器材技术迭代,“打鸟”的技术门槛也在逐渐降低,这也吸引不少爱好者斥巨资更换新设备。“最近在我们这儿出二手单反,加价置换高性能微单和镜头的中老年‘打鸟’爱好者大有人在,甚至还有几位顾客花三四十万元换新了全套设备。单从长焦镜头的销售数据来看,近一年的销量就要同比上涨20%以上。”

  涌入年轻血液 大学生求性价比

  随着观鸟拍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曾经以中老年为主力的“打鸟”群体,如今也在不断涌入年轻血液。

  不久前,演员李现因在社交平台分享鸟类摄影作品登上热搜。“李现加入公园‘打鸟’大爷队伍”这一话题迅速演变成一场兼具娱乐性和公共价值的新闻事件。李金泽说,其实不光是明星,这两年大学生爱“打鸟”的也越来越多,他们在机身和镜头的配置上更追求性价比。尽管如此,起步配置也都在万元以上,这股力量不容小觑。

  不过,相较于银发一族们动辄投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拚器材,Z世代(1997年-2012年出生人群)的“打鸟”爱好者们更愿意把有限资金用在游历各地的体验上。

  不久前,21岁的周学思刚从川西“打鸟”归来。这趟为期十天的旅途花费近6000元,而路线则是他专为“打鸟”而定。“其实我是在去年底才开始喜欢上‘打鸟’,现在用的这套机身和150mm-600mm镜头也才刚买不久,总共花了近16000元。”周学思对大公报记者坦言,自己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资金确实有限。对他而言,摄影器材保证的是“打鸟”的下限,现阶段自己更愿意把钱用在走出去,多到不同地方观鸟和增长见识上。“明年我准备去青海,再拍一些当地特有的鸟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