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资深“打鸟”摄影师刘立才拍摄的苍鹭捕猎小鸊鷉瞬间。
“下周三我们俱乐部组织去拍鸟,这是个收费项目。要是放在以前,30人的观鸟团可能都招不满,现在次次不落空。”在颢瀚生态“打鸟”俱乐部微信群,群主刚一发出“打鸟”组团邀约,名额瞬间就被抢占一空。
“无论是去省内还是省外的观鸟点,现在次次都能爆满。”李金泽介绍,像离市区近一些的观鸟点,当天往返人均收费在百元左右,主要是交通、午餐和门票费用,远一些需要住宿的则在三四百元,组团到省外三四天,不含机票的价格大多在千元左右。“所以说‘打鸟’带动的不只是摄影器材销售,也带动了观鸟点附近吃喝住行的一条龙消费。”
收费观鸟点 想得比摄影师周到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发掘到“打鸟”商机,收费观鸟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如今,这些观鸟点呈现出量质双升的特点。”李金泽解释道,过去“打鸟”多是野拍,没有遮阳棚也缺少有序组织。现在不仅给你安排好固定机位,挡上遮阳棚,摆好小马扎,甚至连拍照光线都替你考虑到位,晚上再安排一节“打鸟”技巧课。
“我还遇到过一些观鸟点,为了让拍摄角度更低,特意把机位挖到和湖面平齐,可以说想得比摄影师都周到。”正因“打鸟”经济繁荣,器材经销商们也选择把“长枪短炮”搬到观鸟点。“在拍摄现场免费体验新器材,大家能亲眼看到不一样的拍摄效果,算是给心里种了草,这也是在变相推动摄影器材的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