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民族习俗/“北国名刹”贝子庙 打破传统建筑朝向

2025-09-28 05:02:4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学子们参观锡林浩特贝子庙。

  锡林郭勒草原8月的晨光里,贝子庙的经幡在风里舒展,红、黄、蓝三色的绸缎缀着经文。8月19日,学子们走进锡林浩特贝子庙景区,从贝子庙到维多利亚港,两地学子共同开启了一次“双向看见”之旅。

  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是清代蒙古阿巴嘎四旗中阿巴哈纳尔左翼旗的旗庙,建成后总面积曾达1.2平方公里,鼎盛时期有喇嘛1200人,成为锡林郭勒盟第一大寺,享有“北国名刹”声誉。有趣的是,贝子庙是座“歪庙”,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取正南的子午线方向,而是采用了“面东南、坐西北”的独特建筑朝向,遵从了草原上蒙古包门的朝向,反映的是蒙古民族的习俗,更是传统游牧文化的深刻印记。

  顺着贝子庙前的石板路往东北走,能看到171级青石板台阶,弯弯曲曲通向额尔敦敖包。旁边的标识牌清晰标记:“171=19个9”,19个“9”寓意能得到自然的保佑。中间最高的是主敖包名为“哈尔斯特腾格里”,意为“长生天”。敖包前后有4个专门的祭台,祭台上摆着“乌兰伊德”(肉制品)和“查干伊德”(奶制品),草原上的人民将两种最好的东西献给了“长生天”,期盼着未来的生活越过越好。

  盘活老建筑 打通文旅路

  香港同学参观后表示,如果说贝子庙这边的文旅,是“抱着传统的根,让体验落地到生活里”,那千里之外的维多利亚港旁边把老建筑盘活的做法,就是“用创新当桥,让老历史接上现在的日子”。从贝子庙到维多利亚港,虽然两地做文旅的方式看着不一样,但初衷和结果却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大公报实习记者 梁宇生、黄慧岚、赵娜、王佳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