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实现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并首次实现载人潜水器和无人遥控潜水器协同作业,共获得海鞘、海葵、蛇尾、钩虾、海蜘蛛等12大类183件生物样品。\新华社
前不久,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此次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历来规模最大北冰洋科考。
在“雪龙2”号船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实现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并首次实现双潜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后者变身“超级助手”,拍摄“蛟龙”号在海底取样视频,并协助收集样本。科考另一突破是用上“AI识别+环境DNA检测”创新调查模式。此次考察“蛟龙”号大丰收,获得海鞘、海葵、蛇尾、钩虾、海蜘蛛等12大类183件生物样品。
【大公报讯】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报道:高纬度调查,抵近取样本。这次北冰洋科考航次最北到达北纬77.5°,填补我国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的空白。载人潜水器能在常规设备难以到达的极端复杂地理区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工作。考察中还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无人潜水器拍摄“蛟龙”号水底采样
四船合璧,缔造首次。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携“蛟龙”号,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起航,9月8日返回青岛。8月上旬,“雪龙2”号与“深海一号”船在北冰洋相遇会合。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本航段在北极海域进行“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温盐深剖面仪)采水等作业。据了解,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中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蛟龙”号北极首潜主驾驶傅文韬说,“因为‘蛟龙’号作为载人潜水器,在水下从来都是单点作业,我们这次就拓展了它的作业能力。我们尝试了‘蛟龙’号和无人遥控潜水器共同作业,这就要解决包括通信、定位等多方面的问题,然后再考虑下一步联合作业的问题。”
8月14日,“蛟龙”号与无人潜水器完成首次携手下潜,对水下精准定位和通信功能进行测试,对双潜水器水下作业模式进行验证。8月15日完成的第二个潜次,开展双潜器水下联合作业,使用无人潜水器拍摄了“蛟龙”号在海底进行水下生物、沉积物取样的视频;“蛟龙”号向无人潜水器转交了岩石、作业标记物等物品;双潜水器还互相拍摄了彼此深海视频影像。
创新“AI识别+环境DNA检测”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深海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李德威表示,“无人+载人”双潜器协同作业,弥补载人潜水器在水下大规模取样的能力不足。同时,人类创造性和机器精准性深度融合,是未来深海技术开发和勘探的必然趋势。
是次考察还有另一项新的探索,就是科学家们在海底用上“AI识别+环境DNA检测”的创新调查模式。简单来说,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团队此前收集的上万张深海生物图像,为AI生物识别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了确定AI识别准确性,还叠加环境DNA检测。本航次在极区的调查中,通过AI识别技术发现,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形在几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在北太平洋进行调查时,发现皇帝海山链具有64个底栖生物类群,与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生物类群相似性为85%,表明太平洋海山底栖生物之间可能具有连通性。
载人深潜取样,更胜拖网抓获。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梦娜表示,此次载人深潜获取的生物样品,相较于传统的底栖拖网等被动采样方式,质量更佳和完整度更高,有利于后续形态鉴定和科学研究。此次考察“蛟龙”号获得海鞘、海葵、蛇尾、钩虾、海蜘蛛等12大类183件生物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