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游客体验“簪花祈福”,寓意好运连连。\大公报记者蒋煌基摄
十月,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的窄巷里,一位梳头师傅正将一串含笑花编进游客的髮间,指尖轻巧如穿针。不过十来分钟,一个饱满圆润的簪花围便完成了。那一刻,游客仿佛不只是换了发型,而是接住了一整个渔村的春天。
来自广东的方小姐身着娘惹服,头戴素雅的黄花和橘色花朵,特意选在高处,将闽南古厝上布满历史的瓦片作为背景。“像走进了一座流动的花园。”她笑着。
在蟳埔村,簪髮戴花被称为“簪花围”,是闽南地区渔家女的传统穿戴习俗。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当地人认为,戴花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希望自己“活得漂亮”的体现。五彩缤纷的簪花承载着昔日渔家女的情感与希冀,也成为如今年轻人拍照打卡的“时尚单品”,吸引四方游客慕名前来体验。
记者从丰泽区文旅局获悉,面积2.3平方公里的蟳埔,国庆假期第二天接待游客7.9418万人次,国庆两天,则有13万人次涌入,同比增长超过五成。一家簪花店老板说,高峰期一天要接待两百多人,“十来分钟盘一个发髻,手都没停过”。
如今,簪花围成为拉动整条产业链的引擎,旅拍、民宿、餐饮、商演……据估算,近几年“簪花”带动的消费超过50亿元人民币。在村里开海鲜店的黄先生切身感受着变化。“国庆第一天,客人翻了整整三倍,我们忙得脚不沾地。”他说。过去村民靠海吃海,如今他们也“靠花吃花”,只是这“花”,早已绽放得更远、更广。\大公报记者蒋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