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焦点追踪/“出片游”红火 为了拍照忘了体验?

2025-10-07 05:02: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0月3日晚,市民和游客在天津海河解放桥畔打卡游玩,合影留念。\中新社

  正值内地国庆假期,在热门的旅游景区里,人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对情侣站在风景如画的湖边,却在忙着调整角度、摆好姿势,只为拍出一张能收获无数点赞的“人生照片”;一家人来到历史悠久的古蹟前,便开始轮流合影打卡,直到回程车上才发觉,古蹟的名字和历史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伴随着重出片、轻体验、轻消费,对某些游客来说,旅行逐渐变成了“镜头里的狂欢”。

  对此,有游客也提出了反思:游览5分钟P图剪片2小时的“出片式旅游”并非不可取,关键是要从单纯打卡转向有价值有收获,让“出片”成为游客了解文化、传承文明的纽带。\大公报记者 丁春丽

  如今在一些“打卡圣地”,人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游客只是忙于寻找可拍摄点,拍完之后立刻离开,并没有更多的体验;甚至是明明身处现场,却不在意眼前的美景,而只是忙着修图上传到社交平台。

  “网上形容出片游‘游览5分钟、拍照3小时、P图2小时’真的一点也不夸张,我最多一次出片是在上海迪士尼,一天拍了1000多张照片。”26岁的琪琪笑着说,这属于正常的“出片游”经历,迪士尼所有能打卡出片的地方基本都没错过。

  琪琪表示,“出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每次出行她都会做一个非常详细的旅游计划,搜集景点信息、打卡点位、线路、出行工具、住宿酒店、美食地图……尤其会在每个打卡点位做精心的安排。

  排队3个小时只为了等一个出片位置,在西双版纳的出片经历让罗鑫印象深刻,而这也是她排队最长的一次,最后多亏摄影师替她排队才成功站上出片位。

  “能否出片”成规划旅游标准

  “能否出片”逐渐取代“是否好玩”,成为年轻人规划旅行的首要标准。这场从“体验优先”到“影像优先”的转变,是社交需求的直观体现。

  在李晓涵(化名)看来,罗鑫和琪琪的“出片游”有点“佛系”,她曾经一天在南京打卡12个出片点,暴走3万步,脚底都磨出了水泡。而她也毫不掩饰自己出片的一个重要目的:获取流量。李晓涵社交平台的粉丝只有6000多人,她亟需靠出片吸引更多的粉丝,特种兵式的“出片游”几乎成为常态。

  “我其实有点被流量‘裹挟了’,每次出游更像是一次出片KPI考核。”李晓涵坦言,这的确让她很疲惫,出片时仅考虑拍摄角度、出片效果,根本来不及仔细欣赏身边的美景。在期待了那么久的先锋书店,也仅是留下了一张打卡照,像极了“到此一游”。

  当注意力完全被拍照占据,真实的体验感便悄悄流失了。眼睛紧紧盯着小小的屏幕,却忽略了眼前广阔风景带来的震撼;忙着调整姿势和滤镜,就错过了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或是当地小吃刚出炉时那阵诱人的香气。旅行的意义,终究在于那些无法完全被镜头捕捉的体验。

  旅行意义藏在镜头外

  这个国庆假期,济南的刘女士带着11岁的儿子自驾湖北黄州,一家三口计划感受一下苏轼生活过的城市。出发前,刘女士做了非常详尽的旅游攻略,提前带家人观看了相关的纪录片,路上还给孩子做了很多的“科普”。

  除了陪儿子骑共享单车,穿行在黄州的大街小巷,在景区活动中,刘女士还主动走上舞台朗诵诗歌,她希望用行动带动内向的儿子勇敢做事。“旅行中当然渴望出片,但要时刻自省,不能舍本逐末。”刘女士认为,虽然黄州行没有留下几张照片,儿子在旅行中也没背过几首诗,但一家人体验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风景和文化,这些经历都会成为共同的美好回忆,这就是旅行最大的收获和意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