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依托“港澳药械通”支持,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完成大湾区首例钇90玻璃微球手术。\受访者供图
“港澳药械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正式扩展实施四周年。截至今年9月初,“港澳药械通”政策已拓展至45家医疗机构,实现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全覆盖,累计引进港澳已上市药械品种125种,惠及湾区居民逾1.3万人次。这项政策既是依托港澳的国际化优势,满足大湾区居民使用国际先进药械的临床需求的惠民政策,另一方面也是三地探索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的重要尝试,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
依托“港澳药械通”政策支持,越来越多大湾区居民在家门口用上国际先进药械。
审批效率提速50%
例如今年9月底,依托“港澳药械通”政策支持,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一名肝癌患者身上成功完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例钇90玻璃微球系统手术,通过精准微创的治疗方式,使患者从传统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的困境,转成未来更有机会通过手术切除或肝移植获得根治,延长生存期。手术中使用Y90玻璃微球,就是通过该项政策、全国首个在粤港澳大湾区获批的“放射性”相关肿瘤治疗器械。
“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审批效率也显著提升:目录外急需港澳药械审批时限从35个工作日压缩到20个工作日,目录内则由25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平均提速50%,让原本的“人等药”转变为“药等人”。粤港澳融合发展的成果正让全国范围内的患者都受益。“港澳药械通”首家试点单位港大深圳医院助理院长白明珠介绍,“截至今年4月,我们已引进31种药品、18种器械,累计服务患者超过5800人次,其中过半来自省外。”\大公报记者李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