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0月10日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图为日前游客在故宫博物院门口拍照。\中新社
说起故宫,必谈国宝。而说到国宝,则必然要提到张伯驹。《平复帖》《游春图》《上阳台帖》《张好好诗》……这些书画作品,不仅是艺术上的无价至宝,更是中华文脉传续千年的重要见证。今天,这些国宝之所以能够安居故宫,正得益于张伯驹不惜抵押房产、散尽家财去抢救国宝。
2025年10月10日,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纪念日。大公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对张伯驹外孙女楼朋竹和著名学者荣宏君进行了独家专访。透过他们的讲述,一段段抢救国宝的前尘往事,一个个张伯驹的生活剪影,都慢慢浮现在记者的眼前。\大公报记者 张宝峰北京报道
被誉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才华横溢,一生起伏极富传奇色彩,更倾力于文物收藏。在那个动荡不安、国宝流离的年代,他凭借深厚的学识、满腔的热忱,费尽心血守护文物国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未将这些国宝视作个人财富,而是心怀家国大义,在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将所藏珍品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着书立说 培养文博接班人
在张伯驹晚年,曾有人建议他建造一座博物馆,来展陈自己的收藏,张伯驹淡然回应:“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不用操心了。”
著名学者荣宏君指出,张伯驹先生的捐赠,不仅极大丰富了故宫馆藏,填补了众多文物领域的空白,更为中华民族留存下了璀璨的文化瑰宝,使得中华文脉得以绵延赓续、生生不息。
谈及张伯驹在传承文脉上的贡献,楼朋竹对大公报记者说,“姥爷所作贡献的核心,从不是‘拥有’,而是‘守护’与‘传递’。”
“姥爷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他在乱世中凭借一腔热血和爱国情怀,与外国侵略者、古董商人往来盘旋,斗智斗勇,以一己之力抢救包括《游春图》《平复帖》《上阳台帖》在内的大批国宝书画。他做这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怕国宝流落海外及消亡。”楼朋竹表示。
楼朋竹感慨地说,“姥爷着书立说、创办刊物,培养文博行业的年轻人,是想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好,让文脉生生不息。这份‘以文载道,以藏报国’的心意,比任何文物都珍贵。”
“在我姥爷抢救国宝的背后,有一位幕后英雄,也就是我的姥姥潘素。”楼朋竹说,“在我姥爷收购书画时,有很多资金都是我姥姥变卖首饰筹集的。姥爷捐赠书画时,我姥姥也是丝毫没有犹豫,都是立刻同意。毫无疑问,这里面是有我姥姥一份贡献的。”
后人冀港故宫传播中华根脉
值得注意的是,张伯驹的人生轨迹与香港,甚至《大公报》还曾有过交集。1939年,正在北平盐业银行任职的张伯驹偕潘素赴上海,后乘船到香港,由香港经河内到昆明、重庆,最后在贵州见到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并向其汇报盐业银行情况。而吴鼎昌正是新记大公报创办人之一,并与胡政之、张季鸾并称为新记大公报的“三驾马车”。
历史波蕩向前,风云氤氲际会。如今,香港也建起了故宫文化博物馆,进一步助力中华文明的传播延续。对此,楼朋竹也给予了高度肯定,“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立,我想姥爷若知道,定会很欣慰。它像一座桥,把中华文明的根脉,从内地连到香港,再传到海外。文化从没有地域边界,能让更多人透过文物看见中国的历史与精神,这也是姥爷一生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