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苦心孤诣/上书国家 阻止文物外流

2025-10-10 05:02: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当年张伯驹得知《中秋帖》和《伯远帖》消息后上报国家,助国家收回两件国宝。图为9月29日,观众在故宫博物院观看《伯远帖》。\中新社

  1937年春天,张伯驹在收藏家郭葆昌家中见到了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李白《上阳台帖》、唐伯虎《孟蜀宫妓图》、王时敏《山水图》、蒋廷锡《瑞蔬图》等六件珍贵书画。张伯驹害怕国宝外流,有意收藏,因此请琉璃厂惠古斋老板柳春农居间。当时郭葆昌开价二十万大洋,张伯驹先支付六万大洋定金,将画取走,约定一年内付清余款。

  1937年夏,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北京遭到金融封锁,张伯驹被困于此,上海盐业银行的汇款无法汇来。加之此前购买《平复帖》花费巨款,无奈之下,张伯驹只好将《中秋帖》和《伯远帖》退还给郭葆昌,余下的四件书画抵付已支付的六万元定金,归张伯驹收藏。

  抗战胜利后,张伯驹先生对这两件墨宝依旧念念不忘。彼时郭葆昌已去世,其子郭昭俊继承收藏,后因急需用钱,便将两件墨宝抵押到香港的一家英国银行。张伯驹得知后,赶忙给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写信,建议由国家出面收回。鉴于款项数额巨大,要由周恩来总理特批。1951年,国家文物局终以35万港元(当年香港94.5%黄金最高价为347港元/两)购回这两件墨宝,并划拨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53年,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张伯驹将李白的《上阳台帖》相赠,毛主席回赠1万元作为谢酬,并于1957年将《上阳台帖》转赠给故宫博物院珍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