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三名来自美国大学的科学家因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获得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米歇尔.德沃雷特(Michel Devoret)、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和约翰.马丁尼斯(John Martinis)分别是法国、英国和美国科学家,他们因“在电路中发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和能量量子化”获奖。
美国科技巨头争相布局
量子物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Constructor University教授尼古拉斯.吉辛(Nicolas Gisin)表示:“这次的颁奖是对量子计算机的赌注。”
有内地知名量子技术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原本业内以为要等到超导量子计算真正落地,他们才会获奖,现在看来诺奖评委会比业内更心切。”
美国科学家马丁尼斯曾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教授,后加入谷歌。他的团队在2019年领导实现了“量子霸权”(也称“量子优越性”),谷歌“悬铃木”处理器首次在特定任务上展现了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的能力,将超导量子计算从几个比特的实验室研究,规模性地推进到了50多个比特的复杂系统,并展示了其潜在优势。
近年来对量子信息技术的企业资本开始活跃,其中包括谷歌、IBM、微软、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加速了量子计算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的迭代步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此前在《自然》“世界观点(World View)”专栏发表文章称:“尽管量子信息科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大部分第二次量子革命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要实现广泛的应用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潘建伟提醒业界应警惕防止泡沫的产生。他表示,“当前量子计算机的硬件水平尚无法在具有实用价值的问题上体现量子优势,距离大规模商用还很遥远。夸大其词的宣称会误导公众和投资人对量子计算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