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新华社发表述评 深刻揭示新时代发展规律 习近平经济思想 引领中国赢得未来

2025-10-15 05:02: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扫码看全文

  【大公报讯】新华社14日发表长文,题为《深刻揭示新时代发展规律──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经济工作述评之二》。文章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深化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引领中国经济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串连起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蕴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密码,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了把握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逻辑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以新发展阶段标定发展新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历史的长周期作出这一战略判断。立足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动荡变革期仍在持续。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又作出“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深入阐释,在一系列重要场合就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部署。这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产生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DeepSeek横空出世,人形机器人纷纷亮相,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开辟新赛道,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勇闯无人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推动力。

  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质量逐步提高、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今年9月,我国部署在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改革开放,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当代中国最显著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和历史主动,系统整体设计和推进改革,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给予生产力以巨大的推动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发展和完善生产关系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这一重大论断,对全面深化改革产生深远影响。“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规律性认识,强调“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抓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我国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牵一发而动全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

  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树牢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点明要旨:“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成事之道,愈发清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发展韧性;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不少省份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前进路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高质量发展前景可期。着眼未来,经济社会长治久安之道,还在于稳预期,实现稳预期、强信心与稳经济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从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作用,到抓住有风向标作用的问题对症下药、集中施策,再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及时回应各方关切,一系列有力举措有效提振社会信心、稳定发展预期,确保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即将迈上“十五五”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我们完全有能力有底气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挑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