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十五五”时期,扩内需将成为“战略之举”。图为7月27日顾客在海南海口的全球精品免税城选购商品。\中新社
编者按
今年既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回望过往,在五年规划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书写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也印证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十五五”,以高水平规划应对不确定性、引领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大公报》今起推出《“十五五”前瞻》系列报道,聚焦“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议题,深入分析、探讨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为读者呈现前瞻视角,凝聚发展共识。
“十五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既肩负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又需应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与国内转型的复杂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继续稳中求进、“十五五”规划如何更好谋篇布局,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专家认为,规划目标任务要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将占“十五五”规划重要位置。“十五五”时期,扩内需将成为“战略之举”,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对冲外部风险挑战,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稳增长依然是重中之重,将保持相应的宏观政策力度。另外,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国家发展注入确定性,亦为世界稳定贡献力量。\大公报记者 任芳颉
当前编制“十五五”规划比五年前面临的内外部挑战更多、更复杂。国家“十五五”规划主题主线和战略基点课题组组长、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向《大公报》分析指出,从国际环境看,大国博弈明显加剧、科技革命加速、全球经济格局正在重构、全球治理面临变革等变化会在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必然会为“十五五”规划的编制思路带来一些变化。从国内环境看,当下国内经济面临的稳增长压力比五年前更复杂,一些中长期的困难和挑战已经浮现,比如人口问题、外部的输入性风险等。因此,“十五五”规划的编制思路要为适应这种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董煜指出,规划的编制工作有变与不变。从不变角度看,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部署会按既定目标开展,不管外部怎样变化,一些中长期的规划会继续做下去。比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十五五”规划中会根据顶层设计保持定力,持续推进;再如,近两年大力推进的“两重”、新质生产力等,预计也会在“十五五”规划中占据重要位置。
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 拉动就业消费
从变的角度看,一些发展目标要更加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扩大内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内需列为年度工作的首要任务,“十五五”规划中会更加凸显其重要性。此外,面对诸如人口问题、民生保障等领域出现的中长期新挑战,“十五五”规划也要有针对性地做出安排。
董煜认为,“十五五”规划中,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依然会被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要稳住经济基本盘,给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让企业员工能够获得稳定收入并敢于消费,同时创造出新的岗位提供更多机会。
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让中国的市场规模尽快成长起来。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十五五”期间要努力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这对中国经济未来前景至关重要。从消费端看,统一大市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也会给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消费领域企业带来业务增长机会,给个人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十四五”规划纲要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指标,而是表述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董煜认为,“十五五”规划可考虑采取类似方式,但在其他相关联的量化指标测算方面要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十五五”规划要向社会释放一个明确信号,不管是否给出GDP年均增速具体目标,稳增长依然是重中之重,要让外界看到中央对经济增长的重视,让各方通过宏观政策的实施来看中国经济未来可能的增长区间。
政策需具备“需求侧”思维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董煜指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需重点聚焦两方面:其一,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需完善全链条机制。不仅要提升评估科学性、合理性,更需从政策起草到落地实施全程跟踪,尤其注重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纠偏校正。目前评估多集中于政策出台前,实施中的效果及后续影响评估机制尚待建立,“十五五”规划可将其作为治理体系改进重点。
其二,预期管理有必要进一步置于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位置。董煜认为,市场经济本质是预期经济,预期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与政策科学性,但战术层面需强化政策出台前的研判与实施中的市场沟通。政策需具备“需求侧”思维,从主体视角预判影响。过去市场波动多因政策信息传递的桥梁出现问题,导致市场对一些政策信息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被“带节奏”,如何客观、准确、真实地传递政策信息,对做好预期管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