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专家之见/吸引全球顶尖智慧 赋予人才更宽松探索空间

2025-10-20 05:02: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应建成更开放、包容、高效的人才生态体系。图为13日,在深圳市一家科企的实验室人员正在研究分析。/新华社

  中国对科技创新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举措,使这片土地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科创热土。《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态势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达32511人,首次超过美国(31781人),全球占比近28%,成为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第一大国。

  不久前,中国针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领域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开放K签,欢迎全球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来到中国、扎根中国。张赤东认为,以往中国在签证政策上较为严格,人才流动呈现“只出不进”的特点。如今,开放人才引进的通道,这种基于庞大人才基数和科研实力的吸引力将更为显著。“正如几十年前许多人将美国视作实现梦想的地方,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才在中国看到了事业发展的新机遇”,他表示,这正说明中国有良好的创新生态、明晰的产业方向以及不断优化的科研环境,能够帮助他们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未来,应真正用好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在科技人才配套政策上持续探索,努力打通人才与产业、科研之间的衔接环节,进一步优化包括政策、文化、科研及产业生态在内的人才发展环境。

  对于“十五五”期间的科技人才战略,张赤东认为,除关注领军型人才,也应该重视那些支撑科研事业的“底座”,例如工程化、技术辅助工作的普通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实验员等等。现实中,科研团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梯队脱节,高端人才追求国际顶尖成果,而基层人员可能仅满足于完成考核。这种落差直接削弱了整个团队的创造力和科研效率,也影响最终成果的质量。在科技人才政策方面,中国应该从制度上保障基层科研人员的待遇与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安心、热忱地投入工作。只有实验效率提上去,整体的科研突破才成为可能。

  调整评价机制 释放创新活力

  “十五五”期间,人才评价机制也亟待调整。张赤东认为,在前沿和高层次研发领域,评价体系往往无法真正理解高端人才的科研贡献与创新价值。例如在量子科技等尖端领域,真正能理解其工作价值的,往往只有该领域的极少数专家。因此,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和创造性的科研场景时,应当放手让一线单位、小同行团体自主制定评价与激励方式,赋予高端人才更宽松、更包容的探索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而这也将为中国重大科学突破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面向“十五五”,中国应建成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人才生态体系,它不仅吸引全球顶尖智慧,更能让每一层次的科研工作者都获得尊重、保障与发展,共同推动中国向世界科技强国稳步迈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