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今年“湾芯展”上,中企精锐尽出,补上中国芯片产业短板。\中通社
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阿斯麦)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中国大陆市场销售额占比高达42%,创历史新高。但公司CEO傅恪礼预计,2026年这一占比将出现明显回落。
如果说黄仁勳在为失去中国市场感到惋惜,阿斯麦则正在为可能失去中国市场感到忧虑。尽管它还没有面对英伟达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断崖式下跌,甚至还在享受当下的高光时刻。中国市场销售份额占比越高,阿斯麦的危机感可能就越重,中国市场的风吹草动也会带来更大的影响。阿斯麦正在经历英伟达曾经在中国市场遭遇的困局和可能的未来轨迹。
国产芯片迎“新凯来时刻”
阿斯麦的困境源于其独特的业务结构:DUV光刻机贡献它在中国市场收入的70%,更先进的EUV设备因其政府限制无法进入中国。这种限制性举措与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政策节奏高度同步。这种畸形的依赖关系,使阿斯麦身不由己。
与英伟达相似的是,阿斯麦也在倒逼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崛起,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相关技术并非不可替代。比如,中芯国际14纳米产能良率已突破90%,长江存储232层3D NAND实现量产,华为昇腾910B芯片性能对标英伟达H100……今年“湾芯展”上,以新凯来为代表的一批半导体设备企业闪亮登场,让媒体感叹“中国芯片产业的短板正一块块补上”。
从设备端,到材料端,再到操作系统,中国正在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生态。2025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额同比下降28%,国产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突破40%。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格局正在重构,阿斯麦的DUV光刻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也从2022年的85%降至2025年的52%。
经济学理论讲“需求引致创新”,中国拥有最大单一需求池,也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当管制把外供掐断,需求不会消失,只会倒逼内部供给井喷,用市场体量反向孵化技术。英伟达的“归零之痛”,就是阿斯麦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