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从事文旅工作的资深业界人士王晓东对《大公报》表示,当代年轻人的“创新式赏秋”不止是游玩方式的改变,它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消费变革,释放出多维度的巨大消费潜力,并推动着旅游产品结构的根本性重塑。
“年轻人追求的是深度、互动和情感共鸣的体验,这直接催生了更具‘附加值’的消费模式。”王晓东表示,“创新式赏秋”极大拓宽了消费场景,“比如引入‘低空飞行体验’、提供沉浸式夜游、融合非遗手作等,将游客的消费从单一门票延伸至交通、演艺、文创消费等多个环节,显著提升了客单价。”
王晓东认为,“赏秋”更是重要的社交活动。无论是徒步挑战赛,还是露营音乐会,其背后都是群体性消费。“这意味着交通、住宿、餐饮、装备采购等需求呈倍数增长。”
此外,“捡秋”这些概念的流行,反映了年轻人对“季节限定”的追逐,催生出快速迭代的消费需求,要求文旅目的地不断“上新”。在王晓东看来,为承接上述消费潜力,旅游产品的供给侧必须进行结构性创新,让产品矩阵从“单一观光”走向“业态融合”;面对兴趣圈层化的年轻群体,激励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捡秋”成果、旅拍大片,从而形成口碑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