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重走滇缅公路”媒体团在惠通桥实地采访。\大公报记者黄艾力摄
【大公报讯】记者黄艾力、谭旻煦大理报道:滇缅公路上有两座著名的桥,分别是位于云南省云龙县境内的功果桥和位于龙陵县境内的惠通桥。10月29日、30日,“重走滇缅公路”媒体团到访这两座桥,伫立桥头感受烽火岁月中坚忍不拔的抗战精神。
功果桥“炸不断” 彰显民族韧性
功果桥这座横跨澜沧江的钢索吊桥,曾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道,在日军狂轰滥炸中铸就了“炸不断、打不垮”的抗战传奇。1938年6月,首座功果桥(钢索吊桥)通车,载重仅5吨。为满足战时需求,1940年11月,载重10吨的昌淦桥在上游700米处建成。然而,这两座桥很快成为日军轰炸目标──从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日军出动飞机242架次,投弹近千枚,两座桥体弹痕纍纍。
然而,日军低估了中国人民的韧性:工程人员用汽油桶搭建浮桥,将几十个油桶连成浮渡系统,日渡车最高达235辆;民工们顶着空袭,仅用两个月便修复昌淦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断绝运输”的狂言。
惠通桥 抗战物资运输“生命线”
惠通桥则是滇缅公路上的关键节点。1938年8月滇缅公路通车后,惠通桥成为抗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大量国际援华物资经此源源不断运往国内,为正面战场提供了有力支援。1942年5月,侵华日军攻占龙陵后直逼惠通桥,中国守军为阻止日军渡江,果断炸毁桥梁,将敌人阻隔于怒江西岸,也就在此时,打响了滇西抗战第一枪。
1944年滇西反攻期间,惠通桥用18天抢修恢复通行,为中国远征军反攻松山、收复龙陵提供了关键通道,在滇西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惠通桥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载体。
“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活动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联合开展,将持续到11月1日。活动旨在全方位展现滇缅公路的历史贡献与其承载的时代价值,以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