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全运会广州赛区打造了智慧场馆运营管理云平台,首创“一云纳管”新模式,实现“一个平台统管所有场馆”。\大公报记者黄宝仪摄
编者按
科技赋能盛会,智慧点亮全运。从城市全域调度到赛事精准服务,从赛场保障到民生体验,科技创新正为全运会及残特奥会注入澎湃动能。
一个“超脑”实现全域调度:以广州“穗智管”为代表的“城市大脑”系统,5分钟响应突发状况,联动自动驾驶、电力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筑牢保障防线;一张“云网”带来智享体验:“全运广州”小程序搭载AI导游、元宇宙场景,数字人志愿者体系覆盖咨询、导览等服务;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亮相残特奥会,为重度肢体残疾运动员搭建起“用意念掌控”的便捷桥梁……《大公报》今起推出《智慧全运》系列报道,解锁全运会背后的“科技密码”。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时代,一座“会思考”的城市究竟如何运转?再过8天,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称“全运会”)将在粤港澳三地拉开帷幕,届时广州将以一场精彩的“数字全运”盛宴,给出智慧赛事与智能城市融合的生动答案。
广州充分激活城市大脑“穗智管”智慧城市智感云平台等核心公共平台的现有能力,为赛事运行提供高效支撑。通过AI算法实时监测安全隐患,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智能派单给最近的保障人员,确保5分钟内到位处理突发情况,实现“赛事态势一屏统览、赛事事件一键指挥、赛事运行一网协同”。\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
清晨时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外场早已热闹起来,一大批运动爱好者迎着朝阳慢跑、竞走、起舞。而一墙之隔的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已完成维修改造,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搭建残特奥会开幕式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筹备景象。这两处场景的实时动态,都被智慧场馆运营管理云平台通过三维孪生技术1:1精准还原,呈现在天河体育中心运营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
围绕全运会与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创新打造了智慧场馆运营管理云平台,首创“一云纳管”新模式。“我们能将保障人员定位、设备运行状态、事件详情全部呈现在可视化地图上,让场馆保障从过往的‘平面指挥’升级为‘立体防控’。”深圳市广电信义科技品牌负责人谭海婷介绍,“一云纳管”即以云平台为核心,汇聚广州赛区所有市属场馆的物联感知设备,实现了“一个平台统管所有场馆”的目标。
技术应用层面,云平台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不仅1:1还原场馆实景,更将建筑内部各楼层功能房分布、管线布线、保障人员定位、设备状态清晰呈现在三维全景图中;同时集成9000余台物联感知设备,通过AI算法实时监测安全隐患。
AI监测 出现异常自动联动周边视频
谭海婷现场演示了AI监测功能。平台可通过AI算法监测,智能预警人员聚集、人员摔倒、烟雾明火等风险,一旦发现异常,会自动联动现场及周边视频,方便工作人员线上核实现场情况,全面掌控事件态势。“借助蓝牙与北斗定位技术,系统还能智能派单给最近的保障人员,确保人员与资源5分钟内到位。”谭海婷表示,这些功能大幅提升了场馆运营效率。而指挥中心里那块实时更新海量数据、快速处理突发状况的大屏幕,正是广州MOC指挥系统实现“赛事态势一屏统览、赛事事件一键指挥、赛事运行一网协同”的生动缩影。
指挥系统85%功能赛后转作城市基建
事实上,广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早有布局。早在2020年,便打造“一网统管”的“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作为城市“大脑”,“穗智管”汇聚城市视频云、时空信息云、城市物联感知、城市信息模型等公共能力,构建起交通运行、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智慧水务等一系列综合治理场景,为全市提供统一的数字底座支撑,有力保障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工作。如今,该平台已支撑数字政府运行智能分析(GI)、全运会MOC指挥、12345热线工单分派、公文写作助手、政务服务“慧办小精灵”等10余个智能体,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各环节。
而全运会MOC指挥系统,是专为全运会广州赛区设计的赛事指挥系统。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数字技术部副部长、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总工程师李刚表示,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赛时保障和赛后转型路径,赛后系统85%的软件功能和设备将转为城市基础设施,推动赛事服务与城市管理一体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