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0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武威园区,工作人员在讨论后续建设。\新华社
在繁华的“大上海”,有一群科研工作者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他们从黄浦江畔西行两千多公里,来到祁连山下的戈壁滩,奋战5000多个日夜,只为攻克一项关乎国家能源未来的技术──钍基熔盐堆。
这份精神的传承,始于科学家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我国钍基熔盐堆事业的开拓者、TMSR先导专项负责人徐洪杰研究员,一生两次“战略转身”,将个人研究轨迹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1995年,他从原子物理转向同步辐射光源,带领团队建成国际领先的上海光源。2009年,当上海光源竣工运行时,他再次受命“转身”,接下了钍基熔盐堆研发重任。“没有困难要我们做什么?”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面对挑战的从容与坚定;“既然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努力去走通。”这简单的誓言,正是他科研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份精神的践行,熔铸于整个团队的新时代“西迁”壮举。园区建设初期,面对茫茫戈壁、缺水少电的艰苦环境,团队成员没有退缩。从2019年到2024年,武威现场全年无休;所领导和工程负责人除夕和中秋都坚守在现场,无数团队成员主动请求春节期间留守戈壁。有人离别年幼的子女,有人推迟婚期,有人无法在父母床前尽孝,但他们无怨无悔。
TMSR团队用十多年的坚守与奋斗,生动演绎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涵。他们在祖国西北的戈壁滩上,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注入了磅礴力量。\大公报记者刘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