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1月1日,总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配备9大展厅的深圳湾文化广场启幕试运营。/新华社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地标再“上新”。1日,深圳湾文化广场正式启幕试运营,作为深圳市重大文化设施,该项目以“开放、品质、生长”为理念,向世界发出“为未来设计”的精神宣言,致力打造全球设计文化交流互鉴的枢纽桥梁。
深圳湾文化广场位于南山区后海中心区,与香港隔海相望,距离深圳湾口岸不到2公里,仅需一站地铁即可到达。广场的建成,将为深港双城提供文化共享新空间。/大公报记者 石华深圳报道
深圳湾文化广场整体设计灵感来自“海边原石”,总建筑面积达18.8万平方米,配备9大展厅,展陈面积超5万平方米,涵盖设计艺术展览、未来设计学苑、多元文化空间、跨界社交聚落四大功能场域,将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文化综合体。
步入文化广场,最为震撼的当属常设展区的“DESIGN 100”,老式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悬挂在天花板上,数百件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物品,共同构筑成一座层叠的巨型装置,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生活设计宇宙”。观众穿行其间,透过视觉、听觉与触觉的多维感知,领略设计于细微处流淌的诗意。
深圳早期设计深受香港影响
作为序厅,这一展览是引领观众探索设计价值的起点。“DESIGN 100”聚焦“设计、人与生活”之间的本质联系。通过具象器物的流变,呈现设计从功能回应到意义构建的叙事脉络,向观众阐释“何为设计,为何设计”。
在1号展厅的一角,一件名为《寻常》作品格外吸引人,作品由1950年代以来的约140件物品组成。灵感来自香港人生活中寻常的物品,看似每日如此平凡的东西,很多时候都被人们忽略。细心看看,无论是字体、颜色、图像、形状或功能,处处都能触摸到设计的印迹。
据运营方讲解员介绍,深圳早期的设计受到香港影响很大,罗湖很多老建筑都有香港设计的痕迹。试运营期间,香港市民可直接使用手机号进行预约,试运营首周预计开放5000-7000个体验官名额,一周后每日名额将视情况进一步扩展。
5号展厅内,匠作中国以“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为主线,连接工艺与当代设计,聚焦竹编、陶瓷、漆器、剪纸四大生活类目,联动在地文化,溯源工艺文化与特点,通过匠作之美展览、匠人故事、百年品牌、大师工坊组合呈现,打造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对外展示窗口。
在竹编、剪纸等中国传统工艺的展品前,来自香港的参观者陈先生赞叹:“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东方美学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设计语言,让人看到中华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中国的很多乡村都有最美的手工艺,如果通过设计实现工艺传承与产业创新,能够让传统手工艺走向世界舞台。”
开幕式上,学术代表王受之认为,深圳湾文化广场打造设计文化综合体,此举在中国具有领先性,依托深圳湾的优越区位,未来将成为市民乐享文化的空间,并助力片区成为深圳乃至湾区的“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