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使用现金支付。图为年轻人在逛“谷子店”,采购各种动漫周边商品。\中新社
在扫码支付几乎成为“反射动作”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新掏出钱包数零钱,钱包不再是他们的装饰品。有人说这是一种“复古潮流”,也有人称之为“消费觉醒”。2025年5月《中国支付习惯调查报告》显示,18-22岁人群中经常用现金的比例达23.7%,较2023年的8.5%飙升近三倍。在校园食堂、夜市摊位、社团市集上,递出一张十元纸币、拿回几枚硬币的场景又回来了。这场看似复古的风潮,实则关乎省钱、自律、隐私与控制感,是年轻人在数字洪流中,为自己寻找的一座理性消费的“孤岛”。
现金支付在大学校园里的回温,早已不只是个别现象。从食堂打饭、超市购物,到社团凑分子,不少大学生在小红书上晒出“用现金规划一个月生活费”的帖子。对于他们来说,钱包不再只是装饰品,而是装着固定额度现金的“消费调节器”,每一张纸币都提醒着自己花了多少钱、还能花多少。
现金支付培养理财意识
这种回潮,也意外地与家长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一直坚持给孩子的零花钱用现金。”南宁市民林女士的女儿读初二,每周都会领到100元现金零花钱。在林女士看来,现金的“实体感”是电子支付无法替代的理财教育工具。“手机支付一点就没了,孩子对钱没概念;但现金拿在手里,花出去多少、剩下多少一目了然,花钱才有‘痛感’。”林女士欣喜地看到,女儿在使用现金后,开始计算每日花费,为心仪的物品储蓄。
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种体验。消费心理研究院2025年初的调查数据显示,78.3%的大学生认为使用现金支付比移动支付更能感受到“钱在减少”的实体感,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消费冲动。记者也注意到,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现金支付依然是主流。由于智能手机、电话手表等支付、使用的限制,中小学周边的小卖部、文具店仍以现金交易为主。这种“从小接触真金白银”的经历,也让家长们认为,现金教育是一种培养理财意识的过程。
Z世代更注重自律与隐私
大学生们主动选择现金,这不仅仅关乎支付,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对于南宁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怪怪(化名)而言,现金的“分量”是数字无法替代的。“在广西,收现金最多的时候大概是过年拿压岁钱。那时候最能体会钱在变少的感觉,也更容易对比物价。”在怪怪看来,20块能买三杯奶茶,50块刚好够看场电影,这种“支付痛感”恰好成为财务自律的物理屏障。怪怪告诉记者,每次掏钱、找零、看着剩下的零钱,都让消费变得可视化、有节制。这种微小的物理动作,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她管理日常开销,也让她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今年大四的广西大学生蔡庚延则更看重现金的“隐私性”。“财不外露,现金支付不会留下消费纪录,也没人知道你有多少钱,能避免攀比。”在数据即资产的时代,2025年3月发布的《移动支付与个人隐私保护调查》显示,高达85.2%的大学生担心自己的消费数据被过度收集和利用;近半数(49.7%)的受访者直言,使用现金是为了避免敏感消费被记录。
不仅如此,现金支付还承载着独特的社会意义。社会学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人际互动》指出,物理性的金钱交换,比单纯的价值交换更能强化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尊重和情感连接。尤其在送礼、人情往来等场合,现金的实体属性让交往更有仪式感,也让收付款双方感受到郑重与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