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综合运用/精打细算 “现金+扫码”各有分工

2025-11-03 05:02: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大学生在校园中用现金付账。

  在扫码支付成为主流的校园里,现金的回归并非要取代前者,而更像是一场务实的“功能再分配”。大学生们正精明地为现金和电子支付划分“工作范围”,构建起一套兼具理性、效率与掌控感的“二元支付”体系。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同时使用现金和电子支付:在食堂、夜市或社团活动中掏现金结算,而网购、缴费和外卖依旧依赖电子支付。这样一来,支付方式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根据场景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理性组合。

  支持现金的同学,看重的是它的“实体感”与“边界感”。除了控制预算和保护隐私,有学生认为,现金交易让消费行为重新变得具体、可触摸,是对“无感支出”的有效抵抗。递上现金、完成找零的短暂交流,也被一些学生视为一种带有温度的人际互动,是数字洪流中的一次“深呼吸”。然而,电子支付的拥趸同样理由充分。广西大学生刘清泉就代表了另一种声音:“出门带一部手机就足以,要是带现金,得额外带钱包,放口袋又怕丢。”对于追求效率和便捷的他而言,电子支付集成了乘车、购物、身份验证等多种功能,是无可替代的“数字生活中枢”。

  专家:Z世代在数字世界寻求平衡

  面对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梁颖涛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年轻人一种成熟的“媒介心态”。

  “长期生活在移动支付环境下的年轻人,重新使用现金,其实是在追求‘掌控感’和‘真实感’。数字支付虽然方便,但很容易让人‘无感支出’。现金交易让消费行为重新变得具体、可感知,这是一种温和的文化反弹,也是一种媒介反思。”

  大学生的支付呈现二元化,电子支付高效便捷,现金则承载理性消费、隐私保护和情感象征。所谓“现金+扫码”的二元生活,不只是支付习惯的变化,更是Z世代在数字世界中主动寻求平衡、掌控生活的一种文化姿态。梁颖涛指出,年轻人并非拒绝数字化,而是在提醒社会:便利不等于更好。“他们在用现金为生活方式‘留白’:既拥抱智能社会的便利,也保留对真实、节制与温度的追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