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工程车辆在巴西帕拉州卡拉雅斯采矿综合体作业。/新华社
“中国正以‘多维战略坐标’重构全球资源治理体系。”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接受《大公报》专访指出。近年来,中国通过能源转型、稀土全链条管控、全工业链支撑及海外资源开发等战略布局全球资源。在拉美,聚焦与“锂三角”国家推进“开采+加工一体化”合作;周边合作深化与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的能源资源协同项目;传统伙伴领域则优化与澳大利亚、巴西的资源贸易结构并推动双向投资。钱峰分析,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能源安全依托中东、非洲及俄罗斯等多源供应网络,同时以风能、太阳能引领能源转型。在供应链层面,中国是唯一拥有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面临美西方“去中国化”的压力。矿产勘查方面,通过与有关国家深度合作开发铀、镍等战略资源,海外供应占比持续提升。
用庞大需求制造“超级买家”效应
钱峰认为,中国推进全球资源布局,意义深远。既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关键举措,缓解了国内资源短缺压力,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能力,而且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资源开发合作,也满足了当地发展需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资源消费国,通过庞大的市场需求形成“超级买家”效应,在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贸易中逐渐掌握议价权,不断推动人民币结算,开始扮演货币体系创新者、全球治理规则重塑者、技术标准制定者的角色。“此外,这一布局也是中国应对战略博弈的重要手段。”钱峰表示,中国通过自主掌控战略资源和全球资源网络建设,建立起抵御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缓冲垫”,维护了国家利益与全球产业链稳定,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与长远眼光。\大公报记者任芳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