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晚,随着圣火成功点燃,十五运会开幕式在广东奥体中心成功举行。夜幕下的珠江口海风轻拂,港珠澳大桥长虹卧波,此刻,粤港澳三地共同期盼的全运梦想落地成真。从顶层机制搭建到具体细节落地,粤港澳三地以全方位举措破解融合难题。
在工作机制上,组委会创立“1+4”联络机制,在国家层面设立港澳工作协调部,粤港澳联合建立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联络工作组等常态化机制,形成“分层对接、全域覆盖”的沟通网络;ATA单册证让赛事物资“一证通三关”,公路自行车选手6次无间断穿越港珠澳大桥“不踩煞车”,人员通关“刷脸即走”,“硬联通”的突破让三地成为无缝衔接的“融合整体”。
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联动,更添别样新意。香港设计团队打造的全运会奖牌,融入了湾区美学;佛山企业精心打造的全运会火炬,彰显“广东智造”实力。正如奖牌设计团队核心成员林鸿胜所言,奖牌的设计工作就像煲老火靓汤,内地的食材、香港的火候、澳门的调味,三地优势缺一不可。
在开幕式的创作编排上,总监制刘伟强注入香港电影视觉艺术,总制作人王瑞祥带来广东制造的顶尖声光电设备,郎昆陈维亚团队提供精准的国家叙事表达,“1+1+1>3”让这场盛会成为湾区融合的生动印证。至此,粤港澳首次联合承办全国性综合赛事,三地如何突破地域与制度差异,答案已然清晰。
四年筹办路,三地以体育为桥,实现“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联通”的融合之路。这场体育盛会已然成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时代注脚,更是“一国两制”在新时代成功的创新实践。
火炬已燃,未来可期。这场跨越山海的体育之约,终将让粤港澳的联结更加紧密,同心同行的信念更加坚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共同谱写出大湾区的璀璨篇章。\大公报记者敖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