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长春婚俗实物展 见证内地婚恋变迁

2025-11-11 05:02: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各朝代汉服婚服大秀

  11月7日,在吉林长春展出的《天配良缘─近现代婚恋婚俗实物展》,以300余件珍贵实物和六大主题场景,呈现大半个世纪内地婚恋的点滴变迁。展览不仅呈现了内地婚俗的变迁,还让人联想到同期香港引领的婚恋风潮。港台影视与流行文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全国,对婚服设计与妆容审美带来深远影响。\大公报记者 卢冶、林凯

  “婚书是中国婚姻制度变迁最生动的见证。”伪满皇宫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彭超向记者表示,本次展览时间跨度自民国至今,展示了内地婚姻制度与社会观念的嬗变。

  在展柜中,民国时期的朱红婚帖、笔墨间记录着“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流程,浓缩了家族礼制与门第观念的深厚传统。1950年以后,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结婚证褪去了繁复的纹饰,转而成为庄重的法律文书。纸张虽已泛黄,但“自主自愿”四字依然醒目。

  古代人结婚要三聘九礼、明媒正娶,进入近现代,有的繁文缛节虽已经消失,但新郎接亲的环节却依旧不可缺少,各种各样的“婚车”也是轮番登上舞台。50年代的马车,60、70年代的“28”自行车,到90年代的红捷达婚车、再到如今的新能源与高端豪华座驾,一部婚车“进化史”折射出人们生活水平的飞跃。

  “回忆起我新婚当天,胸前挂着大红花,媳妇就坐在后座上搂着我的腰。”在展览现场,80年代结婚的王昌江、刘秀琴夫妇在展览现场回忆,“那时我们家境一般,能有一辆自行车是每对新婚夫妻的梦想,记得当时有飞鸽、永久、凤凰等品牌。买一台永久牌自行车,要花150多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半年的收入,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新婚夫妻都要有汽车才行。”王昌江说。

  从“组织批准”到“AI配对”

  彭超向大公报记者介绍,“在过去,结婚并非完全是个人决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内地的新人要向单位提交结婚申请,单位同意后才会开出介绍信,新人持介绍信到婚姻登记处办理手续,其中一份存根还需交回单位备案。只有经过这一流程,婚姻关系才被组织正式承认。”

  当时,单位在婚姻程序中不仅履行行政审批职能,更承担着“政治把关”的责任。“单位会审查配偶的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和工作背景,确认政治可靠后方可结婚。”彭超补充道。

  改革开放后,“组织批准”的婚姻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先进的算法,AI能够根据个人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为用户精准匹配所谓的“完美配偶”。如今,已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愿意尝试用科学的算法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港风混搭” 中西并存

  “港风的流行对80年代婚服和新娘妆容也有一定的影响。”彭超表示,改革开放后,内地通过香港这一窗口,接触到更多西方文化元素。港台影视与流行文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全国,对婚服设计与妆容审美带来深远影响。“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影楼婚纱照的流行、浪漫风格的兴起,都与港台文化息息相关。那时候的影楼风格、婚纱照姿势,甚至妆容都受到香港影视的影响。港台流行文化把浪漫、个性和仪式感带入了内地。”

  彭超解释,中国婚服的发展经历了两次显著转折──“第一次是在民国时期,传统中式礼服开始吸纳西方婚纱元素;第二次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港台文化大量涌入,西装与白纱逐渐流行,与中式凤褂并存,形成独具时代气息的‘港风混搭’风格。”

  展览现场亦可窥见当年“港风”盛况,墙上张贴着80年代最具代表性婚礼照片,新娘妆容港风十足,以浓眉红唇来突显立体五官,男士则以“三七分郭富城头”和以周润发为代表的大背头为主。以及在80年代婚房复原场景内,墙上黏贴的周慧敏海报、收音机里传来的《铁血丹心》无不透露着港台文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