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除了餐饮,KTV的功能拓展也在不断探索,广西文化娱乐行业协会副会长刘辉认为未来KTV会发展成一个“小型娱乐综合体”。
“下班不去酒吧,去KTV点个烤鱼。”这样的聚会方式,正在成为都市年轻人的新社交范式。KTV的“餐饮化”转型,并非行业的自我安慰,而是精准切中了新一代消费者对于“高效社交”“情绪疗癒”和“性价比”的复合需求。从“唱歌顺便吃饭”到“吃饭顺便唱歌”,这一消费逻辑的倒置,让KTV从单纯的娱乐场所,变成了承载情绪的“美食社交场”。
上海白领易永常与同事下班后直奔纯K,点上一份卤肉饭或牛肉面,边吃边聊工作趣事,偶尔穿插几首歌曲调节气氛。她笑着说,自己手机里存着多家KTV的美食测评截图,“哪家的辣子鸡够味、哪家的奶茶不踩雷,比哪家曲库全更重要。”每次吃完,她还会拍张“美食+包厢”的照片发朋友圈,评论区里常有朋友追问“哪家KTV,求地址”,这种围绕美食展开的社交互动,让她觉得“比单纯唱歌更有话题感”。
消费升级 追求情绪价值与社交体验
从深夜聚餐到情绪释放,年轻人所购买的不只是“服务”,更是一种“情绪场景”。“上个月连续加班一周,周末特意约闺密去了家有好喝奶茶的KTV,一边喝着奶茶,一边跟闺密吐槽加班的糟心事,感觉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松了。”对广西95后晓晓来说,KTV的美食是缓解压力的“情绪解药”,而唱歌则更像是背景音。“真正舒服的是唱着喜欢的歌、吃着喜欢的东西、跟朋友聊天的松弛感,比单纯去餐馆吃饭更有氛围。”
如今,年轻人的消费早已不止于产品本身,而是追求情绪共鸣与社交体验。在社交平台上,“KTV美食测评”“宝藏KTV菜品推荐”等内容频频出圈,年轻人晒出的不仅是食物,更是朋友相聚的欢乐与情绪记忆。中国原创经济学论坛首席经济学家高连奎表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升,消费结构正从功能性向休闲性、体验性转变。商场、餐饮、娱乐等业态的融合,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未来,企业不能只卖产品,而应提供更丰富的体验与服务,才能在消费升级浪潮中占据更高价值和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