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杜绝默认开通“免密支付” 设一键取消功能

2025-11-13 05:02:4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移动支付已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图为消费者在超市里扫码支付购买蔬菜。

  近年来,“免密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凭借其便捷性,在网购、生活缴费、公共交通等诸多场景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相关的风控管理问题也有所暴露。日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关于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的倡议》(下称《倡议》),从支付服务主体与用户两方面提出倡议,进一步规范“免密支付”业务开展。《倡议》明确要求,支付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功能,针对老年人应主动推送交易信息,并在显著位置设置“一键取消”功能,为这项服务加上了“安全锁”。\大公报记者 郭瀚林

  “免密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无需输入密码直接扣款。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倡议》中表示,“免密支付”业务通过简化支付流程,大幅缩短了交易时间,提升了用户的支付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商户提高了结账效率和客流周转率。

  但在提高便捷性的同时,部分支付服务主体在业务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一些用户也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

  主动向老年人推送交易信息

  《倡议》提出,支付服务主体应从五个方面加强“免密支付”业务的安全管理:包括规范授权管理,确保用户真实意愿,杜绝默认开通行为,充分保证用户开通“免密支付”业务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强化商户风险管理,提供限额管理功能,避免为高风险商户开通“免密支付”服务;加强交易环节监测,防范资金损失风险;加强用户权益保护;做好业务跟踪与规范。

  记者注意到,老年人成为《倡议》重点关注的人群。其中强调,支付服务主体应全面评估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和业务承受能力,以显著方式展示业务核心条款,审慎为老年人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实时或定期主动推送“免密支付”交易相关信息,在显著位置提供相关信息一键查询功能,提供“免密支付”一键取消功能。

  对用户而言,《倡议》建议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手机设备和账户的安全防护,例如启用双重验证、定期更换密码等。同时,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警惕各类营销诱导,避免在公共设备上留存支付信息。用户还应定期检查免密支付签约状态,关注交易提醒,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冻结或关闭账户。

  专家:直击痛点 把选择权还给用户

  据了解,免密支付市场当前仍存在较多乱象,包括商家诱导开通免密支付、消费者信息洩露甚至是资金损失等。去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一些经营者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小额免密支付和部分银行小额交易无短讯提醒的漏洞,在各类app中植入广告链接,点击广告就会自动跳转免密支付,消费者无意中点击即被跳转扣费并自动续费。多位消费者指出,曾遭遇免密支付被动开通或误操作开通的情况,并且常面临“开通容易关闭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博士后研究员郭寒冰对记者表示,此次协会倡议精准直击免密支付长期存在的“被开通”“取消难”“风控弱”三大痛点,旨在真正把选择权还给用户,也标志着移动支付行业从“便捷优先”向“安全与便捷并重”的转型。后续行业需要强化监管,将倡议转化为硬性标准,明确违规罚则,夯实移动支付生态的信任基础,让免密支付真正回归“便民而非扰民”的本质。

点击排行